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五十二章 抄家有理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接下來的兩天,朱大明沒有再接見大臣商議政務,除了批閱司禮監遞進來的摺子之外,難得地有了一些閒暇,可以陪一陪後宮的皇后和兩位妃子。

如今的內閣,只有三位閣臣,關於裁撤薊遼總督府,同時設立直隸總督府,並由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兼任直隸總督的聖旨下發後,孫承宗先是趕往通州檢視並安排直隸總督衙門的駐地等事宜,然後又趕往山海關,坐鎮指揮薊遼總督府的裁撤和搬遷,忙的是不可開交,根本沒有時間來見皇帝議事。

另一位閣臣李國鐠則全力以赴在處理閹黨案,會同新任刑部尚書喬允升、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標以及大理寺正卿劉宗周,根據錦衣衛、東廠偵辦和抄沒的證據,按照皇帝的意思議定閹黨人員的名單,為他們劃分等級,並議定罪名。

這個事情可不是小事,歷史上直到崇禎三年,閹黨案才算是塵埃落定,而且還沒有完全清理乾淨,致使閹黨與東林的黨爭一直持續到明朝的滅亡。

歷史上沒清理乾淨是因為崇禎皇帝還是不夠狠辣,抄家抄得不及時,沒有抄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全靠負責查辦閹黨案的大臣自己找線索找證據。

這次當然不能這樣,錦衣衛、東廠的抄家蒐證很有效,而且也不全重視證據,有證據的看證據,沒證據的看御史言官的彈劾,看朝野上下的檢舉,總之無論京官還是地方官,在朝的,致仕的,甚至削籍為民在野的,只要是閹黨就一定遭清算。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中有不少當年投靠閹黨也是不得已,這話說起來是沒錯,但是該抄家還得抄家。

這些人中有內閣首輔,有尚書侍郎,有勳貴世家,都是家資豪富的大地主、大商人、大宅門,抄他們的家不僅政治上正確,而且經濟上也非常划算。

倒不是說朱大明非要與這些人過不去,實在是朱大明找不到其他更加名正言順、大義凜然而且快捷高效的來錢渠道了。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對於乾渴到要死的朝廷財政,有閹黨這個近水,又何必非要去尋找遠水呢。

財政充裕了對誰都有好處,比如說九邊及京營的欠餉問題,雖然沒有全部解決,但至少大大緩解了,士卒因為吃不上飯而流失、逃亡甚至譁變的風險大大降低了。

即便是內廷之中,后妃們的日子也可以過得不那麼緊巴了,太監宮女們有了賞賜,臉上也有了笑容,整個皇宮大內之中都輕鬆和諧了許多。另外就是官員的俸祿,也不需要再打折扣了。

雖說不少官員都是世代官宦之家出身,本身就是大地主或者大商人,根本不靠俸祿生活,但總有一些出身貧寒的清官,要靠本就微薄的俸祿生活,如果一個朝廷連官員的俸祿都不能足額髮放的話,你又怎麼能夠要求這些官員潔身自好履職盡責呢?既要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吃草,短期或許可以,但長期肯定不行。

當一個官員不貪汙受賄,就無法生存的時候,那麼貪汙受賄就是必然的了。明末的政治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根源於朝廷的財政危機。朱大明對這一點看得是很清楚的,所以不管有多少官員上書反對抄家,都不可能動搖他儘快撈錢的決心。

朱大明當然不是在為自己撈錢,他是為了緩解朝廷的財政危機而撈錢。

大明朝在編有品的官員其實並不算多,文武百官的總數大概維持在十五萬左右,而官員的俸祿也已經低到了可憐的程度,每人每年從六十兩到二百二十兩不等,比如說漕運總督,與六部尚書同級,都是正二品,然而一年的俸祿銀子,也只有區區一百八十兩而已。所以能夠拿到二百二十兩的官員,只是極少數,平均下來,大概每名官員每年的俸祿銀子只有區區一百兩左右。

可是即便如此,一年的官員俸祿,若是足額髮放,朝廷也需要支出一千五百萬兩銀子,而大明後期戶部的財政收入,每年也就收上來六七百萬兩銀子而已。

再想想天文數字一樣的軍費開支,還有將近十萬光拿俸祿不幹活的宗室子弟,朝廷的財政收入完全處於入不敷出的崩潰邊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面對大明朝廷這種財政狀況,想要在短時間內有所改善,除了抄貪官的家,朱大明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

最近幾天,朱大明就在醞釀著要再抄一個大戶。這個大戶就是封地位於洛陽的福王。從血緣上說,這個福王算是他的叔叔。但是他對這個福王當然是一點感情也沒有。歷史上的崇禎也是同樣,只不過礙於儒家綱常,沒有下手收拾福王罷了。

當然瞭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或者說冠冕堂皇的理由,

《日月當空照中華類似的》 第五十二章 抄家有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