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零六章:宣紀凌覲見! (第1/2頁)

法大小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徐珵作為一個小小的侍講,卻敢當眾跳出來說這樣一番話,其實是有著自己深遠的考慮的。

話說這個徐珵在宣德八年便中了進士,且因為名列前茅被選做了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可謂前途無量。

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同榜進士大多步步高昇,只剩自己在原地踏步,都已經四十多歲了,還只是一個小小的侍講。

徐珵也並非不上進,在正統七年還精心上了一道奏疏陳兵政五事(即《武功集》),皇帝朱祁鎮看了之後非常欣賞,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

如此一來,徐珵只能將心思放到其他雜學上,平日裡還愛給人算算命,甚至在此次大軍出征前,還私下裡對家人說過:我觀天象,此戰必敗。

結果事情還真讓徐珵這張臭嘴給說中了,所以徐珵才敢在大殿之上說出那番話:臣夜觀天象……

而且徐珵心裡清楚,好多大臣都主張南遷,但他們不敢在大殿上第一個提出來,無他,怕被噴而已。

比如剛才的內閣次輔、戶部右侍郎陳循,一看他那個樣子就是主張南遷,但這個老人精就等著別人先說,到時候自己再加以依附、一錘定音,這樣既能坐享功勞,又不至於成為反對之人的眾矢之的。

但徐珵不怕,自己就是一個侍講學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噴我又能怎麼著?

況且如果南遷之議透過了,到時候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意見領袖,受到同僚的尊重擁護自不必說,沒準還能官運亨通,受到重用,豈不美哉?

於是小小的侍講學士徐珵站了出來,第一個提出了南遷之議,無他,為了後半生的功名利祿搏一把而已!

果如徐珵所料,當自己提出南遷的建議後,整個大殿都安靜了下來,緊接著便有一些大臣開始竊竊私語,甚至暗中不住地點頭,不過等了半天,也沒有第二個人站出來對徐珵表示明確支援。

就在這一過程當中,在大殿的角落裡一直有一雙眼睛惡狠狠地盯著徐珵,那屬於兵部左侍郎于謙。

事實上自從他確定了兵部尚書鄺野遇難的訊息後,他的情緒便已激動到了極點:這個老人既是自己的上司,也是自己的朋友。

他一直明裡暗裡地保護自己,在北征途中也多次對朱祁鎮極力勸諫,盡到了身為一個臣子的責任,

另外最令于謙痛心的是,當初本應該由身為兵部左侍郎的自己隨軍出征,可鄺野卻堅持親身前去,他是替自己死的!

一想到鄺野臨行前對自己那期冀的目光,于謙的心中就像燃燒著一團火,於是他直接站了出來,在大殿上高聲喊道,“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這一聲振聾發聵,使得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于謙:這個身形偏瘦的官員並不特別高大,但他的氣勢威嚴卻蓋過了任何人,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他的眼中好像燃燒著一團火,細細看去,同時又有些亮晶晶的東西,那是不能輕易掉下來的淚水。

說完這句話後,于謙便再無話語,只是站在原地,將目光從所有人身上掃過,剛才所有意欲南遷的官員全都在他的逼視中將頭低了下去。

“殿下,如今絕不可南遷!”吏部尚書王直本就不同意南遷之意,此時見於謙率先反對,也立刻站出來對自己這位老朋友表示了支援,“定都京師,乃是天子守國門,今眾人南遷,將百姓置於何地?是要將我大明的子民全都推向異族的鐵蹄之下嗎?”

禮部尚書胡濴身為四朝重臣,且是如今唯一的先帝託孤大臣,本已不願再參與政事了,可面對如今這種局面,他還是主動站了出來,眯縫著眼睛顫巍巍地道,“文皇帝(朱棣)把陵墓安排在這裡,就是向子孫表示不再遷都之志。”

于謙、王直、胡濴,一個比一個有分量,話說得也一個比一個重,這時候誰還敢再提出南遷之議?

孫太后那天被于謙懟了一句,倒是不願在朝堂上露面了,可面臨如此大事兒,她心中也焦急萬分,因此一直在大殿後面聽著狀況。

此時她聽到于謙、王直、胡濴等人接連反對南遷之議,倒是心下稍安,於是便指了指身後的金英,示意他出去把事情給定下來。

金英得了孫太后的授意,立刻趾高氣揚地走了出去,爾後往大殿前面一站,將手中拂塵一甩道,“太后懿旨,意圖南遷者,是欲仿效南宋舊事耶?”

孫太后這個帽子扣得更大,誰敢讓大明朝步南宋後塵?那可是漢人幾百年的恥辱啊!於是一個個的全都不做聲了。

此時坐在上面的朱祁鈺

《明朝第一權臣線上聽》 第一百零六章:宣紀凌覲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