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大眾化的電視節目所缺乏的某種“深度”,製作成有“精英”意味和“精品”色彩的電視節目,如有某方面專家、職業評論員參與的所謂“深度報道”、“新聞觀察”等樣式的節目,有的直接以“電視雜誌”名之。這類節目在編排上突破了“兩分鐘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身的馬賽克特徵。以觀眾數量的相對減少為代價,換取了教育程度較高的觀眾的響應。這種從廣播(broadcasting)向窄播(narrowcasting),從大眾化趨向個人化的節目屬於大眾文化中的類精英或偽精英文化。在這些節目中,原先為記者佔據的重要位置被那略些略通文墨、略帶斯文象但記者派頭猶在的主持人所佔據。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社會中,這些主持人在社會影響上可以成為與演藝明星分庭抗禮的類精英大眾文化偶像,如美國一名著名的電視主持人1996年的年收入超過了包括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在內的演藝明星的收入。然而正如我們後面將會看到的,在數字時代的交往媒介中,這種不倫不類的明星將會壽終正寢,因為電視本質上是一種廣播媒體而不是一種窄播媒體(如網路化的個人電腦),它無力勝任“窄播”的功能。“大眾視窗”好比希臘神話中的普洛克洛斯忒床,它不斷地對視窗這邊的觀看者和視窗那邊的世界施行著“平均化”的強權,它按照公共尺度截去人和世界的頭和腳,再給人和世界安上假頭和假肢,而我們以為我們在思考著自己的問題,走著我們自己的路。我們以從“大眾視窗”所得到的話題進行交流(communicate),我們因這個視窗而結成“共同體”(community),但我們所次序的是早已標準化的、實質等同的答案,我們是作為這個視窗的附庸體而結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是在大眾媒體的溫柔的鐵腕造成的軟性高壓下形成的,大眾的“共識”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強加的。換言之,“大眾”的整體性是媒體的巨大的“凝聚力”強行拼嵌而成的,“大眾”其實也是一個馬賽克式的整體,一個看似鐵板一塊實際上支離破碎的整體。說到“馬賽克”,如今使用過網際網路的人都會馬上想起以Mosaic命名的瀏覽網際網路絡的電腦程式。Mosaic軟體提供了一種多媒體的圖形介面,我們用它可以瀏覽環球網上的超文字檔案。這種軟體雖然被命名為“馬賽克”,而且從直觀上看它也的確很像“馬賽克”,但實際上它與本來意義上的“馬賽克”具有本質的不同。這種軟體在技術上是基於多媒體技術和超文字技術的,而多媒體技術和超文字技術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互動性”以及“互動性”賦予使用者的巨大主動性。它使使用者悠遊於各種感官世界,自由地搜尋高度個人化的訊息。(詳見本書第三部論述WEB章見)。而大眾傳媒都是非互動性的,它提供的馬賽克化的訊息是高度凝固,只能被動接受的大眾化的訊息。總而言之,服務於個人視窗(PC)的 Mosaic 軟體是對於大眾傳媒的馬賽克形態的徹底顛覆。

第八章 PC——“按摩”的終結者

8.1 “消費者電子學”

電視自發明以來,經歷了好幾次技術上的更新換代。隨著這一次次的更新換代,電視的影象品質不斷改進,不斷接近於“事物的形象”。這種換代思路再往前進一步,自然就出現了關於“高畫質晰度電視”的設想。據尼葛洛龐蒂說,“1972年,幾位富有前瞻性的日本人自問,電視的下一步應該朝哪一個方向走。他們的結論是:更高的解析度。他們斷定,電視由黑白轉成彩色之後,緊接著是擁有電影畫面般精緻的畫質,或叫‘高畫質晰度電視’。在模擬世界裡,讓電視朝這個方向升級,是很合乎邏輯的想法。因此,在接下來的14年中,日本人孜孜不倦地研究他們眼中的‘高品質電視’(Hi-Vision)。”在這之後,世界各國電子產業界一度紛紛接受這樣的觀念--高畫質晰度電視代表未來電視發展的方向。這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方式。遵循這種思維方式的人一直沒有想到這樣的問題:電視這種傳播媒介一旦被髮明出來,就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嗎?高畫質晰度電視與黑白電視、低解析度的彩色電視相比,對人們當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除了電視,再沒有別的傳播媒介,那麼電視的改良當然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在電視之外,有一種媒介更能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更能觸動人的理智,能觸動更多的感覺,使人全身心地進入這種媒體所營造的世界,那麼對於電視的改良還有多大的意義?以電子遊戲為例。電子遊戲機出現後,它對於兒童的吸引力大大超過子電視對於兒童對吸引力。電子遊戲的畫面與電視畫面相比

《孤獨的電子》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