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六大軍功 (第1/2頁)
煮茶喝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之兵將,歷來共有六大軍功: 一曰先登,二曰破陣,三曰斬將,四曰奪旗,五曰擒王,六曰滅國。 先登者,攀梯登城,百不存一,在歷來的戰爭之中,屬危險最大,便卻功勳最小。 首先,登城之戰,都是一城一池之爭奪,一般對戰爭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先登之人,多為兵卒。兵卒者,多為出身貧寒,地位卑微,處於第一線的戰士。 這些戰士一般沒有文化,既不懂得三韜六略,也不會排兵佈陣,故而難當重任。 說得好聽一點,那就是“勇氣可嘉”;說得難聽一點,那就是“有勇無謀”。 所以,先登者的獎勵多為金錢和田地,或是下級的軍中官銜等,故而排位最低。 當然,軍中也不乏有先登名將,如樂進、周勃等人。 破陣者,衝鋒在前,九死一生,但因戰鬥常常決定某一戰役的勝敗走向,故而稍高一些。 破陣者,兩軍鏖戰,萬馬對沖,千人混戰,刀槍刺砍,流矢鳴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鬥異常激烈。 另外,破陣之戰常常需要將軍校尉帶兵衝殺,不僅雙方要對戰廝殺,更要懂得排兵佈陣,穿插、迂迴、襲擾、斷後等各種戰術層出不窮。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先登者通常獎勵的是戰士,而破陣者通常獎勵的則是將軍。 如果說先登是“有勇無謀”,那麼破陣便是“有勇有謀”;如果說先登是“兵為頭”,那麼破陣是“將為首”。 所以,破陣要比先登更高一級。 斬將者,只因將乃百兵之膽,萬軍之雄,斬殺敵將,不僅可以提高己方將士的信心,也同時可以打擊對方將士計程車氣。 另外,於萬千軍馬之中斬殺敵將,既需要過人的膽量,也需要高超的武藝,因而常常能夠得到極高的榮譽和獎勵。 如《三國志》所述: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駛入軍中,刺顏良於萬千軍馬之中,斬首而還,袁紹諸將莫不能擋,遂解白馬之圍,曹操當即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刺殺大將顏良,袁紹兵敗而歸,曹操遂解白馬之圍,可見其功勳之偉。 同時,曹操當即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可見其獎勵之大。 所以說,斬將比先登和破陣又要高出一個等級。 奪旗者,單槍匹馬衝殺於敵百萬大軍之中,奪得對方戰旗,致使敵軍全面潰敗。 又因軍旗乃是一支部隊精神軍魂的象徵,旗在軍心在,旗倒軍心散。 奪取對方戰旗,可令敵軍軍心渙散,不戰而敗,所以更高一級。 擒王者,這裡的“王”既可以指一軍主將或是主帥,也可以指某一戰區的最高指揮員。 夫將帥者,乃軍隊之核心、之靈魂,擒獲敵軍將帥,可令敵軍樹倒猢猻散,自潰而散。 同時也可以以對方將帥作為一種籌碼,達到政治與軍事上的目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故而軍功更高。 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驃騎將軍霍軍病率領1萬騎兵二次出擊河西地區,大破匈奴,殲敵3萬餘人,俘虜五王及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共2500餘人。 由此導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4萬族人降漢,大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 兩年後,漢武帝發動漠北戰役,匈奴遠遁,漠南再無王庭。從此,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由此可見,擒王者的戰功是何其巨大。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擒獲對方主將或是主帥而導致敵軍叛變,亡國亡族的不在少數。 滅國者,即消滅某一國家,為歷代戰功的最高榮譽。 西晉在消滅東吳之後,前後參與戰爭的羊祜、杜預、王濬等幾名主將同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細觀唐廟六十四將和宋廟七十二將之人,半數以上具有滅國之功。 就拿五胡十六國的幾人來說,慕容恪具有消滅冉魏之功,王猛具有消滅前燕之功,謝玄具有擊敗前秦苻堅之功。 如今苻生一人連斬己方五員大將,衝殺萬人軍中數十次,又砍斷軍旗,一下子連續完成了破陣、斬將、奪旗三大戰功,這不得不令桓溫刮目相看。 桓溫側眼看了一眼冉閔,只見冉閔正轉過頭去,看向高臺之上的苻生,眉頭緊蹙,面色凝然。 在來時的路上,冉閔曾經提醒過自己,說什麼“秦人之中有鄧羌、呂光二人,皆驍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叫自己一定要提防這二人”。 當時自己還故意取笑冉閔,說什麼“萬千軍馬作戰,豈是一兩個人可以改變戰局?他們二人膽敢衝鋒陷陣,我定叫人將他們射成刺蝟不可”的話。 如今看來,冉閔之話真是好心提醒自己,倒是自己的見識有些少了。 幸好自己此次前出只是督軍觀戰,並沒有拋頭露面,站在帥旗之下。 如果自己真的騎馬立於帥旗之下,面對苻生如此勇猛之人,恐怕真的無人能夠保護自己。 桓溫再次看向冉閔,突然臉色大變,猛然想起前不久的情報之中曾說“冉閔在軹道之中,一人斬殺燕國將士5000餘人”,這不由地不讓他再次心驚。 “難道天下真有如此勇猛之人?” 桓溫
《五排屠夫影片大全》 第230章 六大軍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