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丹利,我會有充足的機會去進行大得多的賭博。
摩根士丹利是1935年9月16日在華爾街2號成立的。自那時起,它一直是一家傑出的全球性投資銀行。奇怪的是,摩根士丹利的創立者是一項法案,而不是一個人。20年代的投機泡沫、1929年股災和大蕭條之後,美國國會於1933年頒佈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該法案針對公眾對商業銀行和證券混業經營的憂慮,要求美國銀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項業務。摩根,當時的私人銀行和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會員,選擇了保留商業銀行業務。結果,一些摩根僱員離開公司另行組建了一家證券公司。摩根士丹利就是這樣建立的。
投資銀行界長期以來一直只有五六家銀行在瓜分著為數不多、最有利可圖的高佣金業務,他們被稱為“精英俱樂部”。自30年代以來,摩根士丹利始終是其中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公司進入後又退出了這個俱樂部,就像電視長劇中的角色。多數早期明星已經黯然失色(如德威①、庫恩魯伯投資公司②),甚至死得很慘(如德克塞爾?伯漢姆?蘭伯特③)。今天的風雲榜上,很多都是後來者(高盛、美林、所羅門兄弟、帝傑)。在投資銀行60年的歷史中,只有摩根士丹利自始至終保持了領導地位。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紙牌房(2)
最初,沒有人確定只靠摩根的盛名能否建立一家世界級的證券公司。公司最早的合夥人滿懷憂慮,並把公司成立之初的幾年描述成“汪洋中的一條小船”。不過到30年代末,這些憂慮全部煙消雲散,小船已經進化成鋼鐵鑄就的豪華巨輪。摩根士丹利很快成長為最具貴族血統的顯赫的投資銀行,除它之外沒有其他公司享有如此殊榮。古董桃木辦公桌和優雅的餐廳反映了公司低風險的業務。公司客戶都是深受尊重的公司——鐵路、公用事業、電話、汽車、石油、採礦行業中最大的企業。幾十年間,摩根士丹利壟斷了上市承銷業務,而且堅持獨自包攬最大的交易。
摩根士丹利保守的文化一直持續到了70年代初,到那時為止,公司連一個經紀或交易員都沒有。1974年,《商業週刊》稱摩根士丹利“仍舊是最有聲望的投資銀行”。公司透過無懈可擊的聲譽建立了以客戶關係為基礎的強大業務。就像廣受尊敬的基金經理斯坦福?伯恩斯坦曾經說的:“有摩根士丹利參與的業務就意味著合法的業務。”到了70年代,摩根士丹利已經成為投資銀行業的教父。
然而,就在摩根士丹利謹慎地前進的時候,更為進取的銀行,特別是所羅門和高盛,開始越來越賺錢了。這對於摩根士丹利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投資銀行是個現金為王的行業,一家銀行的目標是賺錢,而不是保持純潔。如果摩根士丹利能利用它的聲望比競爭者賺更多的錢,那自然好得很。但如果聲譽差些的銀行反而賺到了更多的錢,摩根士丹利的做法就有問題。
這家公司需要改變。在《機構投資者》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公司1984~1990年的董事長小帕克?吉爾伯特也承認,“從1935~1970年,摩根士丹利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不論是規模還是業務。”
作為對競爭者的成功的回應,摩根士丹利的改變始於70年代中期。最初是試探性的更新“軍備”。首先,公司聘請了以巴頓?比格斯為首的團隊。《機構投資者》把比格斯形容成“可以介紹給你的女兒的那種槍手”。接著,公司把野心勃勃的年輕合夥人鮑伯?格林希爾提拔到重要崗位。格林希爾是前海軍突擊隊員,外號“終極武士”,他後來被稱為摩根士丹利第一場惡意收購戰的“陸軍元帥”。據摩根士丹利專家榮?切爾諾說,格林希爾的牆上掛了阿爾?卡普的漫畫《無畏的福斯迪克》,上面佈滿了槍眼,標題寫著“皮肉之傷”。格林希爾和董事長理查德?費希爾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商學院,他們一手炮製的激進計劃將成為摩根士丹利未來的藍圖。
可是很久以來,摩根士丹利固執地拒絕承擔重大的風險和發展“名譽欠佳”的客戶,改革的計劃因此屢遭拖延,為此它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到了80年代初,摩根士丹利已經失去了很多投資銀行業務排名的榜首地位,而且正在錯過80年代收購熱潮的豐厚利潤。這家公司迫切需要和它的“軍備”相配的新理念。
1985年初是關鍵的轉折點。如今已是十億富翁的羅納德?帕瑞爾曼當時不過是個愛嚼雪茄的三流收購專家。他正打算用他新收購的公司——Pantry Pride,收購比它大得多的露華濃公司(Revlon)。帕瑞爾曼明確表示,在這場收
《誠信的背後全文》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