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遼東! (第1/3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擬晉袁應泰為遼東巡撫之職。\"
此奏章乃劉一燝精心校擬,緣由在於遼東巡撫周永春因丁憂母喪,上書請辭,遂議定由永平道按察使袁應泰接掌帥印。
\"袁應泰\",三字入目,朱由校心緒萬千,沉吟不語。
大明與後金之戰,薩爾滸乃轉折之役,自此由攻勢轉為守勢;而遼瀋之戰,更標誌著我大明遼東主動權的喪失。
袁應泰,此役之舵手,其命運與遼東緊密相連。
萬曆四十八年秋風起,袁應泰繼周永泰之後,獨掌遼東軍政。
然朝臣紛爭,熊廷弼亦遭排擠,遼東軍政大權盡歸袁氏一人。
彼廣開邊防,無論叛將逃兵,皆來者不拒,甚至收納後金降卒與蒙古難民,分發軍糧,安置於遼陽、瀋陽重地。
殊不知,此舉如開門揖盜,奸細潛伏,終至瀋陽、遼陽兩城不保,落入敵手。
遼陽瀋陽,遼東之鎖鑰,失之則防線洞開,無險可守,大明只得退守廣寧。
遼東之地,遼河平原為其核心,四周環山,內則沃野千里。
遼瀋兩城,扼守平原,失之則農耕受阻,遼東難安。
至於蒙古與遼東之聯絡,雖有大興安嶺、燕山山脈相隔,然西拉木倫河之谷地,實為缺口,科爾沁部落據此,與遼東息息相關。
袁應泰者,仁心有餘,智謀不足,紙上談兵之典範。
朱由校閉目沉思,腦海中浮現出遼東往昔與近況,又念及遼東軍報之嚴峻,遂決意令熊廷弼獨攬大權,而巡撫之位,仍需賢能之士填補,且需與熊廷弼相輔相成,免生枝節。
然環顧朝野,可用之才寥寥,朱由校不禁有諸葛亮嘆馬謖守街亭之無奈。
昔劉備夷陵之敗,蜀中元氣大傷,至丞相北伐,只得廖化為先鋒。
今大明之境遇,較之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
兵馬損耗,將領凋零,二十餘總兵,遼東一役折損半數,正值壯年之將才,幾近枯竭。
此情此景,令人扼腕。大明之未來,路在何方?
嘉靖隆慶之世,戚繼光、劉應節等名將輩出,掛帥出征,威震四方。
及至萬曆年間,李成梁、劉綎等亦繼往開來,續寫輝煌。
然天啟登基之際,風雲變幻,何人堪當大任?
熊廷弼嶄露頭角,獄中楊鎬亦算其一,其餘或老態龍鍾,或空談誤國,難當大任。
天啟之時,群臣力薦熊廷弼,實乃時局混沌,皇帝亦感如墜五里霧中。
至於崇禎年間之豪傑,彼時多未展露鋒芒。
孫傳庭尚為商丘知縣,洪承疇匿於浙江按察司,盧象升未登金榜,楊嗣昌則戶部郎中,袁崇煥、趙率教、曹文昭等皆在遼東默默無聞,毛文龍僅為都司小吏。
秦良玉、戚金及川浙之軍,更是在遼東內部紛爭不斷,私下交鋒,場面蔚為“壯觀”。
提及孫承宗,天啟帝眼前一亮,此人網路評說紛紜,然其忠誠無可置疑。
崇禎末年,滿清入侵,孫家滿門忠烈,悲壯至極。
至於守遼之策,雖有人譏其導致軍閥割據,然須知孫承宗接手時,遼東已是一片狼藉。
後金肆虐,廣寧淪陷,王化貞全軍覆沒,熊廷弼避戰退縮,唯孫承宗力挽狂瀾,穩人心,復廣寧,逐步將防線推進至遼瀋,其能力可見一斑。
孫承宗之戰法,與後世曾國藩同出一轍,皆主張“結硬寨,打呆仗”,雖耗資甚巨,卻為當時最穩妥之策。
然其最大貢獻,非止於戰場,而在於人事協調,確保政令暢通。
此點,恰是熊廷弼所欠缺。
熊廷弼四面楚歌,朝野皆怨,亟需一臂之力。
天啟帝沉思片刻,拍案而起,速召內閣輔臣、六部尚書、九寺正卿及諭德孫承宗、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共商大計。
令下即行,太監疾步而出,宣旨召見。
紫禁城中,想見天顏,非易事也,需待時機,方得覲見。
臣等叩拜,祈聖躬安泰。
須臾之間,朱由校陛下之臣僚已至乾清宮,步履齊整,躬身行禮,共頌:
“陛下安康,然臣等觀陛下似有憂色。”
朱由校端坐龍椅,手執奏章,目光如炬,掃視眾臣:
“朕心不寧,實難言安。”
語畢,點名劉一燝:“卿家,此奏本乃卿所擬,欲升袁應泰為遼東巡撫正職,贊其擴疆安邊、懷柔異族之功。
《大明第一位宰相是誰》 第6章 遼東!(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