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頗為符合朱允炆身份。
雖然無法證實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帶,但其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兩具屍體,當作是朱允炆與皇后馬氏下葬,但其實他內心深處,也對朱允炆的死很懷疑。朱棣曾經派戶科給事中胡濙,配上認識朱允炆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武當道士張三丰(時人稱為“張邋遢”,大名鼎鼎的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的名義,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樂二年(1404年),又有謠傳說朱允炆已經逃亡海外,朱棣又派親信宦官鄭和(世稱“三保太監”)領兵浮海,遠巡西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幾年的胡濙突然趕回北京。此時朱棣駐地剛好在宣府駐軍。胡濙匆忙趕到宣府時,已經是深夜,朱棣已經睡下,聽到是胡濙回來,立即批衣照見。君臣二人一直密談到四更。《明史》記載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如此推斷,顯然胡濙已經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確切訊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經沒有任何爭奪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蹤跡。
還有記載說後來年已六十四歲的朱允炆因被人發現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為了辨明真偽,讓曾侍奉過朱允炆的老太監吳亮出來鑑別,朱允炆的左腳趾上有顆黑痣,吳亮驗過屬實,就捧著朱允炆的腳哭了起來,朱允炆就被迎入宮內居住,直到老死。 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向首輔張居正問及朱允炆的下落。張居正當時回答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朱允炆)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張居正也認為朱允炆並沒有燒死,而是逃走了。因為時間已久,明成祖朱棣當時擔心的朱允炆復辟問題已經不復存在,連明神宗都公然發問,可見當時已經不是什麼忌諱。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難以確考,為明史的一大疑案。
明朝的那點事兒 000章:被誅十族的人
朱棣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國賴長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成祖曰:‘獨不畏九族乎?’方孝孺義無反顧,抗聲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朝的那點事兒 000章:為了皇位被侄子蒸死的叔叔
朱高熾就是朱棣的大兒子,永樂二年被立為太子的朱高熾。
高熾是個心地善良的大胖子,行動有些遲緩,同他弟弟朱高煦的虎虎有生氣和極端的心狠手辣,正好是兩極分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朱棣自立為皇帝之後,之所以拖了一年多才確定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臣中間,有一股較為強大的勢力,在做著朱高煦的“託”。這些“託”們希望,高煦最終可以擠掉在永樂元年仍舊只有世子名份的朱高熾,而成為其老爹身後的皇位繼承人。此外,朱棣在起來造他侄子朱允炆反的時候,曾經答應驍勇善戰的二兒子朱高煦,只要幫著自己奪過江山,就改封他為皇太子。因而,這一有違“嫡長子繼承製”的“換人”計劃,差不多就要成為現實。然而,在成祖身邊擔任機要秘書兼顧問的解縉、黃淮等人,卻一致表示反對。這幾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在對朱高煦投反對“票”的時候,所抱持的理由,當然仍舊是那個不可逾越的“由嫡長子接班”的“周公旦定律”。
永樂二年,解縉三十六歲、朱棣四十五歲、朱高熾二十七歲;幾年以
《魂斷大平》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