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打破了曾在科學界認為不可動搖的宇稱守恆定律。為此,他與李政道共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費米對楊振寧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他說:“楊振寧是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古代學者們孜孜以求的態度,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展現。我本人深以能結識他為榮,若說他是我的學生,實在愧不敢當。”
1981年7月,楊振寧在中國科技大學講學時說,他當初經過痛苦的思想煎熬,毅然改變主攻方向,是他走向成功的轉折點。
繼楊振寧、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獎以後,丁肇中、李遠哲這兩位傑出的華裔科學家也榮膺這一獎項。1997年10月15日,朱棣文又成為第五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
與楊振寧不同的是,朱棣文是以實驗物理而主攻方向。早先,朱棣文是在他的導師尤金·科明斯的影響下,對實驗物理發生了濃厚興趣。他逐漸意識到,實驗室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場所,在那裡的每一分鐘對自己都是一種享受。
朱棣文每天在實驗室工作十幾個小時,節假日也不休息,他的實驗技巧日益嫻熟,過去幾個月才能完成的實驗,後來最少只要幾天或幾個星期就能完成。別人完成不了的實驗,他則經常能取得成功。除了精於實驗外,朱棣文還是製造精巧實驗裝置的專家,同時也是第一流的工程師。 。。
3。4適合的才是最好的(2)
朱棣文是作為鐳射冷卻原子法的發明者而獲諾貝爾獎的。他用鐳射束從六個方向照射原子,使原子由大於超音速的運動速度,減慢至如小蟲蠕動。這一設想早在1975年就有人提出來了,朱棣文1987年才進入這個領域,但他用一系列難度極高的實驗,後來居上,實現了人們研究懸浮在空間近乎不動的原子的願望。
楊振寧與朱棣文,一個做精深的“猜想”,一個做複雜的“證明”。一個在方程式裡找到樂趣,一個則在實驗室裡享受人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竭盡全力實現目標,是他們獲得巨大成功的共通之處。
古人云“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那些什麼都想要的人,往往什麼都不會得到。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現在就用你的大智慧,邁出這至為關鍵的一步吧。
請記住: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做最好的自己
從前有一個十幾歲的“問題少年”,他不服從師長的管教,說謊、盜竊、賭博無所不為。最後,他的母親一再懇求他加以改正,他才決定痛改前非。但是,已經養成的壞毛病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他不斷與自己進行鬥爭,然而一而再地失敗。一天,當他犯了錯,又在充滿悔恨地自責時,恍惚中似乎聽到兩個人在談話,其中一個聲音說:“振作起來讀書!”
於是,他下意識地拿起身邊的一本書,開啟讀道:“讓我們誠實地行事,並且始終如一,而不是在*和醉酒中,不是在禁閉和恣意胡為中,也不是在爭吵和嫉妒中行事。”這句話對這個少年產生了深深的觸動,他的心平靜下來。此後,他每天都能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最後,他克服了自己的所有惡習,成了一個博學而仁慈的智者。當他向他的崇拜者們佈道的時候,他大膽揭露從前的自己,這對一些自認為無可救藥的人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給了他們無限的希望。
他的名字是奧古斯丁,早期基督教會的領袖,名著《懺悔錄》的作者。後人習慣在他的名字前加一個“聖”字,以表達對他的敬仰。
每一個人剛生下來,其實就像一張白紙,被後來的生活加上了各種顏色和線條,從而構成自己的人生。不管你的人生曾經是什麼樣,現在是什麼樣,你是天才也好,凡人也罷,只要決心讓自己做到最好,並立即付諸行動,你就能擁有光明的未來。從哲學巨匠伏爾泰超凡脫俗的人生歷程中,我們或許能更好地領悟這一點。
怕砸飯碗的天才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的領袖人物,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是法律公證人,酷愛文學。伏爾泰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早就迷上了文學。
伏爾泰以早慧著稱,他3 歲時的一天,父親從外面回來,發現小伏爾泰正手舞足蹈地講故事,時而得意,時而嚴肅,表情豐富多變。父親覺得好奇又好笑,於是就躲在他背後,偷偷地看他表演。過了一會兒,父親隱約記得伏爾泰講的故事是《拉封丹寓言》上的。於是父親悄悄翻開這本書,經過核對,他驚訝地發現,兒子講的與《拉封
《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自律》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