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部分 (第1/4頁)

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菲爾德做合夥人。巴菲特腦子裡充滿高尚的理想,告訴羅森菲爾德,“它很有意思,而且如果它能不賠不賺,那還是值得的。”

彼得斯馬上就注入了自己的資金。巴菲特和洛克菲勒來到紐約並且聘請了一位顧問來評判這份雜誌是否值得創辦。當得出結論值得創辦時,巴菲特答應再投資5萬。這時他開始懷疑它是否能夠如他所說的“值得”去做呢?

他打電話告訴彼得斯說他想退出——這將是致命的一擊。於是彼得斯語速很快地向他保證說《華盛頓月刊》一定會是個滾滾的財源,其實兩人都不相信會是這樣。於是兩人在電話上討價還價了一番,巴菲特總提他那可惡的數字,而彼得斯則力圖誘他上鉤。最後,巴菲特同樣妥協了。

這筆錢的數目不大,可是正如肯。察思早已知道的這倒無關緊要。“沃倫要的是年度報告——就這破玩意兒。”彼得斯說道。月刊恰恰正是巴菲特曾祈盼過的那種社論的傳聲筒——有一定影響力,而且常常驚天動地。但是作為一個企業,月刊著實是一個笑柄。儘管它人手不夠而且以極少的資金運轉(彼得斯掙2400美元),巴菲特還是差點勃然大怒,原因是彼得斯沒有做年度報告。甚至在一個分文不掙的企業裡,巴菲特都還是需要他的尺度。

巴菲特對羅森菲爾德抱怨說:“他們對開放的政府倒會高談闊論,可是卻不送報表來給我。”

巴菲特的確對新聞界十分關心,1971年,他打電話給月刊說了一個他聲稱的熱門的內部訊息,遭到了一個年輕編輯的拒絕。他們認為如果這訊息來自於一位百萬富翁,那就不會好到哪兒去。

於是巴菲特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太陽報》,就是他為伯克希爾買下的那塊奧馬哈地區的週報。出版商斯坦福。利普西和巴菲特非常友好。利普西常常會轉到巴菲特那裡,喝上一些百事可樂,然後兩人一聊就是幾個小時,話題無非是如何提高報紙質量,如何把它變成奧馬哈的一種社會力量等等。他們還嘗試過當當決定王位的人。因此曾雄心勃勃地推舉一位候選人當市長(但失敗了)。有一次,巴菲特打電話告訴他說有一篇關於尼克松總統的工資和價格控制的社論寫得精彩極了。“沃倫,你給我看過了。”利普西不得不提醒他。

巴菲特的內部訊息涉及到青年之家(Boys Town),這是一家很有名望的奧馬哈機構。它是由一位愛爾蘭傳教士愛德華。弗拉納根於1971年建立的,為的是給任性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棲息之地。它因1939年奧斯卡獲獎明星斯賓塞。特蕾西而聲名卓著。有訊息來源告訴巴菲特說青年之家正躺在成堆的金錢上,而且與創始人弗拉納根的夢想相距甚遠。

這個故事對於活躍的但相對 《奧馬哈世界先驅報》而居於次席的《太陽報》簡直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且巴菲特還給利普西一個重要的引子:青年之家首次被要求登記一份獨立的稅收申報單,從報告上表明,它已經積累了驚人的一億一千二百萬的投資組合——這是諾特爾。戴姆大學捐贈的兩倍。

同時,它卻很少為孩子們服務,並且在貧窮的偽裝下進行著攻心的直銷宣傳。

這種故事點明瞭巴菲特的良知,他對資本賦予了一種如神般的忠實。因為任何數量的金錢,甚至是王后伊莎貝拉微薄的財富,都為未來的億萬財富播下了種子,對金錢的揮霍或是誤用都無異於一種罪惡。

青年之家這件事的報道是秘密進行的,巴菲特以及編輯在臥室裡校對了這份長達8頁紙的報道。巴菲特引用《聖經》的一句話做這個故事的標題。

這是他對所有在公共生活中或是在商業中誤用資金的人想要重複的一句話:“就你的職位作一段描述。”

這個故事於1972年3月發表了,並獲得了普利策獎。

巴菲特喜歡報紙,他經常懷念童年時在《華盛頓郵報》做報童的時光。

他也喜歡報紙那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感覺。但是他對奧馬哈《太陽報》卻十分不滿。和其他準社會企業一樣,比如說聯營銀行和《華盛頓月刊》,《太陽報》不是恰恰合乎他胃口的,儘管他為普利策獎感到自豪,但他想要的是利潤。

而《太陽報》卻是一個貧窮的企業,當它提高報價時,它的發行量便驟然減少了。“沃倫可不希望那樣。”利普西說。局勢似乎令他相當震驚。巴菲特突然想要知道所有有關報紙的東西,於是他開始詳細地研究報紙以及其他媒介資產的經濟學理論。就跟從前他在發現GEICO以後完全沉浸在保險業中一樣,現在他沒把報紙行業從頭到尾徹底搞清就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紀錄片》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