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後來到了南宋所寫的軍事論文《美芹十論》和《九議》見微知著,灼見古今。
《美芹十論》中如審事、察情、自治、致勇、屯田、防微等篇章,指出和戰之間充滿偶然,種種超出常情的地方,其認識深入骨髓,就像後來的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是一種藝術,但它絕不是常規藝術。辛棄疾說:“虜人情偽,臣嘗熟論之矣,譬如獰狗焉,心不肯自閒,擊之則吠,吠而後卻,呼之則馴,馴必致齧,彼何嘗不欲戰,又何嘗不言和……此所以和無定論而戰無常勢也,猶不可以不察。”
他的《九議》中更論述了處於劣勢和危機當中的反攻之道,以及破解危局的戰略戰術。冰雪聰明,智數超群,真切可用。可惜南宋當局優柔寡斷,將之忽而解職,忽而啟用,拖沓多年後再想利用他扳回大局,他已垂老病篤,令人扼腕嘆息。
朱熹由衷欽佩、讚歎辛棄疾頗諳曉兵事,並在著作中引用了他諸多論兵的段落。另外,程泌有一篇2000字的給朝廷的奏對,通篇引述論證辛棄疾的用兵思想。其中說道,中國之兵不戰自瀆是從李顯忠開始的,百年以來好幾代人了沒有人去糾正它,而辛棄疾認為,應以正規軍駐紮長江邊上,以壯國威,如果要主動北伐,則必須徵集邊疆土人加以精強訓練,因為邊區地方的人從小騎馬射箭,長大後或馳騁或攀援,體力非內地人可比。至於當時江南一帶水田裡做工的農民,好像對戰鬥的場面非常懼怕,很難訓練為進攻的先頭部隊。邊疆的壯兵招來以後,要單獨分成多個小團體專門訓練,不要和官軍混雜在一起,一旦混雜其戰鬥力又要大打折扣了。官軍習性,一有警報就彼此相推,一有一點小功勞大家都去爭搶。
部隊構成,雷海宗先生以為,欲振興武德,必實行徵兵制,徵召良民當兵,尤其是一般所謂計程車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當兵,方可使中國臻於自主之境(《中國的兵》)。
此說自然是不錯,但兵要自立,須賴國家政體上軌道,使國民為公民,有其權利保障制度,這時的兵源,應無謂良民、刁民,因為在一個專制社會,就算大量良民入伍,兵的問題看似解決,但剩下不少的刁民、惰民,必因天性、生存滋生事端,豈非社會之禍?
這個問題,筆者較服膺呂思勉先生的論斷,他說,募兵之制,雖有其劣點,然在經濟上及政治上,亦自有相當的價值。天下奸悍無賴之徒,必須有以銷納之,最好能懲治之,感化之,使改變性質。只有在營伍之中,約束森嚴,或可行之。
他們性行雖然不良,然若能束之以紀律,則其戰鬥力,不會較有身家的良民為差,或且較勝之(《中國文化史?兵制》)。
此說實有灼見,近年美國電影,表現越戰,及非洲平亂,多有敘寫囚徒、服刑者,犯禁者、有案在身者,性情桀驁不馴者,搏命突擊,其鋒銳不可當。此類人物往往“能打”,使人刮目相看,可證呂先生觀點之明睿。
從蔣緯國回溯辛棄疾(21)
自然,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段,統率此類人物,必得心胸博大、手腕超卓之將領,能從心理上使之徵服,此事又屬可遇不可求。
蔣緯國、辛棄疾正是這樣不可多得的軍中帥才。
辛棄疾指出了中國部隊的致命弱點,顯然他力主編練特種部隊,他從根本上重視士兵的來源和構成,其著眼點在成分純潔決定其戰鬥力。辛棄疾也極為重視諜報和情報的意義,他又對寫奏對的程先生說,情報間諜是部隊的耳目,勝負的關鍵和國家的安危都與其有關。他拿出一塊錦緞方巾給程先生看,上面都是敵人的兵馬數量、駐紮的地方,還有大小將帥姓名,這些情報的來源費了4000貫錢。他自己解釋說,派遣間諜必須有參考和旁證,即不能是孤例,這樣的情報才可能真確而非欺詐,顯然他考慮周詳,注重情報的質量,講究單線、複線的真實性。
南宋當局曾經優柔寡斷勉強出師和金人作戰,結果是一敗不可收拾。這位程先生說,在大戰的兩年多前,辛棄疾就貢獻了他種種戰略戰術,可是沒有真正加以運用,結果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當時招兵買馬也毫無策略可言,正規軍和民兵混雜不分,結果在敗退中還互相砍殺。另外負責警備點燃狼煙計程車兵,一聽到警報丟下工具就跑,導致部隊倉皇迎戰。
辛棄疾所擔心而要從根底上改變的軍事頹勢,其實到了近現代,還有一次觸目驚心的重演。那是劉文輝的軍參謀長巴人先生所回憶,時在1934年,西康又發生一次內戰,那是西康土人先向劉文輝發起進攻。主戰場是在甘孜一帶。“不要小看那些西康土人不懂戰術,他們起
《烽火戰國軍師裝備》 第4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