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部分 (第1/4頁)

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難持久。一旦受挫,他又會對自己極度失望,心氣因此一掃而光,陷入長期的萎靡不振狀態。師傅翁同龢也注意到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他在日記裡記道,小皇帝有的時候精神振作,學習起來勢如破竹,“讀甚奮”,作文也“極敏捷”。讓師傅欣慰不已。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皇帝又會莫名其妙地陷入“不能用心”、“少精神”、“精神渙散”、“勉強敷衍”、“百方鼓動不得”、“倦怠遷延”的狀態。翁同龢焦慮、憂愁、嘆息甚至無可奈何。

用今天的話說,皇帝患有間歇性的抑鬱症。聖王教育使他成了一個完美主義者,一件事情,只有做到完美,對他來講才有意義。在消沉時期,他極度厭惡自己,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在振作時期,他又相信只要自己毅然“改惡從善”,並且堅持到底,那麼一切都會瞬間改觀,自己也會變得異常完美,世界依然燦爛美好。他缺乏那種退而求其次的現實主義態度。他的信條是:要麼最好,要麼乾脆最壞。要麼傾盡全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要麼破罐破摔,逃避現實。在“甲午戰爭”和後來的“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時刻,我們能清楚看到這種不成熟的心理模式給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帶來的致命影響。

十三

不論如何,戰爭總算打上句號了,那些和戰爭相聯絡的焦灼、驚惶、徹夜不眠終於結束了。皇帝像是一個從火災現場狼狽逃出來的難民,把一片狼藉的廢墟拋在腦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可是,心裡卻著起了悔愧的大火,一寸寸燒得這個善良單純的人心臟不停痙攣。

只有在硝煙散盡後靜心盤點,皇帝才看清楚這場戰爭的後果是多麼嚴重。

本來,經過所謂的“同光中興”之後,大清帝國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透過洋務運動,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近代海軍和一大批近代化工業,大清這輛殘破的老車,已駛過了最危險的路段,開上了相對平穩開闊的坦途,雖然速度不快,但總可以說是處於上升狀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確無必要與日本孤注一擲地作戰。如果沒有《馬關條約》,中日兩國的歷史走勢也許與日後大相徑庭。

沒想到,這個好不容易贏得的“大好形勢”,卻在自己的手中折戟沉沙。清朝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割地和最大數額的賠款,使大清猶如一個剛剛病癒的人又一次被打倒在地。甲午戰爭給了日本一個全面超越中國的起點,三點四億兩白銀加上臺灣,成為日本騰飛的強大動力。而中國則自此跌下萬劫不復的深淵。亞洲和世界的格局重新洗牌,那些逡巡在中國四周的歐美列強,又紛紛亮出了利爪,紛紛向中國提出了“租借”土地的要求。中國由一個同光中興的“希望之星”變成了被瓜分的物件,一時之間,中國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本來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一場演出,最後的結果卻使全國臣民見識了自己的“無能”。本來要為國家自強雪恥,沒想到卻給民族帶來這麼大的災難。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時,太后連正眼都不瞅他,那張越發長得嚇人的臉毫不掩飾地向朝廷重臣們流露著對他的輕視,讓他無地自容。在戰爭過後,太后越來越多地走上前臺,直接處理政務,說明對自己已不再放心。

確實,透過這場戰爭,太后對皇帝的印象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太后沒想到,原本認為已經培養陶鑄得成了器的皇帝,一旦登臺亮相,居然唱得這樣荒腔走板。透過這場戰爭,她才發現,皇帝原來是如此的幼稚、孟浪、輕率和脆弱。看來,自己這麼多年心血是白費了,這個孩子實“不足以承大業”。太后後悔極了。她後悔自己太大意了,一眼沒照顧到,竟然釀此大禍,自己何以對列祖列宗?

。。

光緒:被“帝王教育”敗壞的人(15)

然而悔之晚矣。在中國式政治規律下,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失德,不管他曾經多麼失策,也不是被更換的理由。何況從形式上講,他君臨天下,已經二十多年了。自己雖然精力尚存,但畢竟沒有幾年活頭,這個家註定還是他當下去。自己所能做的,唯有在有生之年,再多操操心,把把脈,能盡一份心是一份心吧!

皇帝的情緒步入兩極化狀態中的低谷。像以往一樣,心緒低落的皇帝又病了。躺在病床上的皇帝一遍遍地反思著。在戰爭之中,他一舉一動都是效法列祖列宗,為什麼到頭來卻左右支絀,一敗塗地?

皇帝想起了李鴻章前幾天給他上的一道奏摺。李鴻章說,在日談判期間,伊藤博文曾對他講:“貴國之弱,在於固守舊法。如欲自強,必須將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

《中國皇帝命格》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