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國在昭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時也開始在其北境修築長城。當時活躍在秦國北方的是屬於西戎的義渠人。自春秋以來,義渠強盛,對秦國北境構成嚴重威脅;而秦人開境拓土,也屢次受挫於義渠。秦武王元年(前310年)曾出兵北擊義渠,但收效甚微。昭王時,宣太后為安寧秦國北境,不惜親自出面籠絡義渠,長期與義渠戎王同居,並生有二子。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宮,旋即發兵攻滅義渠,盡佔義渠之地。義渠雖然滅亡,但是一個更強悍的敵人——匈奴已經出現在秦國北境。為了防禦匈奴的侵擾,秦國在沿邊的隴西、北地、上郡北境修築長城,由今甘肅岷縣西南洮河東畔北上,至狄道(今甘肅臨洮)東北行,經寧夏固原直至黃河,有效地制止了匈奴南下的企圖。

儘管秦、趙、燕三國所修築的長城,對防禦以匈奴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卻不可能完全阻止匈奴南下的勢頭。特別是趙、燕在軍事上的壓力主要來自強大的秦軍,匈奴的侵擾只是次要的問題。到了戰國後期,隨著趙國的瓦解,匈奴很快地突破長城的防禦,跨越陰山,渡過黃河,佔據河南地,成為中原農業區域的首要威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平群雄,統一六國,結束了烽火連綿的戰國時代。雖然舊日的敵國煙消灰滅,但是刺耳的胡笳之聲又響徹在秦帝國的北境。為了反擊來自匈奴方面的挑戰,秦始皇在統一後的第六年就派遣蒙恬統帥三十萬大軍出擊,將匈奴驅逐出河南地,並奪取了陰山以南地區,從榆中(今甘肅榆中西)以東至陰山之下設定三十四縣。隨著秦國疆域的擴充套件,一些戰國時修築的長城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被迫北遁的匈奴並不甘心失去沃野千里的河南地,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這種形勢之下,重新修築長城就成為秦帝國的當務之急。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收復河南地之後,秦始皇為了徹底鞏固北部邊防,命令蒙恬修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線起來,重新加以修繕完固。為了完成這一巨大的工程,秦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廣徵徭役,歷經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規模宏大的萬里長城。為了長城施工及佈防的需要,沿長城又開通了橫貫東西的北邊交通道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蒙恬又主持修建直道工程。直道西起北邊重鎮九原(今內蒙包頭西北),南至雲陽甘泉宮(今陝西淳化西北),全長一手七百多里,沿途開山填谷,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在完全沒有舊道可以利用的情況下,硬是從崇山峻嶺之中,廣漠的鄂爾多斯草原之上開闢出一條新的聯絡南北的交通大道,為加強中央政府與北邊防區的聯絡,及時頒佈政令、調動軍隊鞏固北部邊防線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隨著長城的修築及直道的開通,標誌著在秦帝國的北部邊境上已經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確保了中原地區的安寧。

長城的修築雖然在防禦匈奴侵掠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給秦帝國遺留下致命的禍殃。為了修築長城,秦政府前後徵發計程車卒吏民不下數百萬人,築城工程僅“河上”一段,就動用戍卒三十萬人,至於徵發的罪犯、轉輸糧餉的民眾更不在少數。況且秦素以“虎狼之國”著稱,以殘酷虐民而聞名,被迫築城及戍邊的卒徒視奔赴北邊如趨死地。何況在修築長城的同時,築馳道、修寢陵、建宮殿、徵南越,這些巨大的工程與征伐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財富。這對於剛剛擺脫戰爭惡魘,急待休養生息的百姓而言,無疑又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龐大的秦帝國在統一後不過十多年就土崩瓦解,與這樣無休止地濫用民力有著直接的關係。以奪取河南地、修築長城而威震匈奴的蒙恬,在被秦二世胡亥逼迫自殺之前.對於自己因何獲罪迷惑不解,最終歸結為因督修長城,斷絕“地脈”而罹禍。幾十年後,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遊歷長城,經直道返回長安,在親眼目睹了蒙恬督修的工程浩大的長城亭障及直道之後,深有感觸,指責蒙恬身為名將,不能勸諫始皇及時休養百姓,反而阿諛逢迎,輕用民力,歸咎於斷絕“地脈”,至死也不曾覺悟!

隨著秦帝國的滅亡,匈奴鐵騎突破長城,重佔河南地,以致在漢初的一段時間內,匈奴曾屢屢深入邊郡擄掠,甚至兵鋒直逼京師長安,長城的防禦作用事實上已經嚴重削弱。但在漢人的心目中,長城仍然是漢匈分界的重要標誌。漢文帝后二年(前162年),文帝致書匈奴老上單子,約定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於單于,長城以南“冠帶之室”由漢帝治理;以漢不出

《漢匈戰爭前的漢朝》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