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甘地自傳

作者:'印度' 甘地

內容簡介: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也稱作“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也就是他說的“satyagraha”,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透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準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字首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語譯成soul force,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經歷

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西印度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今屬古吉拉特邦管轄)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Putliba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歲時,他和同歲的Kasturbai成婚。他們有四個孩子,全是男孩。Harilal Gandhi, 生於1888;Manilal Gandhi,生於1892;Ramdas Gandhi,生於1897年; 最小的Devdas Gandhi,生於1900年。

1888年,也就是他十九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他離開印度時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儘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是他卻不吃他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和捲心菜。她給他介紹了一家倫敦的素食餐館,在那裡,甘地瞭解並且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參加了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 據他說,這給了他組織和執行社團很有價值的經驗。他遇到的素食主義者,有些是神智學社團的成員。神智學社團由Madame Blavatsky於1875年成立,作為大學兄弟會的一個延伸。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他們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此時,甘地還沒有皈依宗教,但是開始閱讀關於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國後,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作為律師工作。但是工作沒有起色。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物件擴充套件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裡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了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甘地翻譯了托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這封信是托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訊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托爾斯泰的信引用了《韋達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名言

《甘地種姓》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