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頁)
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麻痺清政府的注意力。他們在中日親善和好的外衣掩蓋下,實現侵略陰謀。
伊藤一行於1885年3月間抵中國,其時,中法戰爭尚未結束,一時謠言紛紜,都相信日本是乘機要脅,可能提出許多苛刻要求。徐承祖於伊藤起程前給李鴻章的電報,比較能猜透伊藤來華的真正目的:伊藤企圖迫使清廷懲辦吳兆有、袁世凱等,將竹添的罪責轉嫁於中國駐軍,並使中國駐朝鮮官員將來不敢輕於開罪日本。至於撤退中國駐軍,更是日本最關切的問題。這一切都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清除日本在朝鮮侵略活動的障礙。
在中國方面,關於懲辦在朝武弁一點,清廷自始即認為吳兆有、袁世凱所辦並無不合,絕不允日本的要求。後來李鴻章與伊藤對此事責任問題,反定辯論,日本的訛詐沒有成功。關於中日撤兵一點,是李、伊天津談判的中心問題,其影響極為重大。早在“漢城條約”簽訂後,井上馨就向中國駐日公使提到撤退中日兩國駐兵問題,清廷認為中國駐兵朝鮮在保護屬國,且經朝鮮王屢請留防,中國在道義上沒有撤兵的理由。但是,李鴻章則是主張撤兵的(在日本撤兵的條件下)。之後,李、伊談判又由撤兵問題談到了兩國共同出兵互相知照。
1885年4月16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天津條約》,其約款如下:
1、議定中國撤駐紮朝鮮之兵,日本國撤在朝鮮護衛使館之兵弁,自畫押蓋印之日起,以四個月為期,限內各行盡數撤回,以免兩國有滋端之虞。中國兵由馬山浦撤去,日本國兵由仁川港撤去。
2、兩國均允勸朝解國王教練兵士,足以自護治安;又由朝鮮國王選僱他國武弁一人或數人,委以教演之事,嗣後中日兩國均勿派員在朝鮮教練。
3、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天津條約解決了“甲申政變”遺留下來的中日之間的問題,矛盾是暫時緩和了,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李鴻章在《天津條約》中允許日本與中國有共同的派兵權,這就成為甲午戰爭的伏機,其有害於朝鮮和中國是極明顯的。但是,李鴻章在訂約時完全沒有看到這一點,並且以此約成功而沾沾自喜。
李鴻章認保持中朝宗藩關係和防備日本或其他國家侵奪朝鮮著眼,極力想保留中國派兵權。這正是當時清朝防治階級比校普強的見解,因為這個緣故,甚至不惜於給日本同樣的派兵權。他們完全不瞭解,這樣無疑於把朝鮮置於中日兩國“共同保護”之下,有利於日本侵略。清朝統治階級對當時情勢缺乏正確的認識,日本在朝鮮的政治勢力因竹添陰謀失敗而受挫折,處於不利地位,當時日本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採取戰爭威脅來要求對朝鮮的派兵權,倒是愚蠢的清朝統治階級親自把派兵權送到日本軍國主義手上來了。
明成皇后13(1)
中日雙方在不通知當事國朝鮮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意願簽訂了《天津條約》。訊息傳到朝鮮,閔妃、高宗以及朝廷大臣們,都慌了神。當時的朝鮮政府只是憑藉外力維護自身的權力,依賴清軍的協助,幾次從危機中度過,閔氏政府對清軍的信賴有如神坻一般。但是大清國軍隊依據《天津條約》就要從朝鮮撤守了,閔妃一派怎能不感到慌張呢?心慌之餘,閔妃等也感到憤怒,一種被最信賴的人拋棄的恥辱。
閔妃和高宗商量,急忙召集朝廷大臣,針對這個問題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領議政金弘集、左議政閔泳翊等。由中國派來整理關稅的德人穆麟德,此時已獲得了高宗、閔妃的信任,兼辦外交事務,也出席了此次會議。
高宗語氣悲痛的說:
“我們到目前為止,只信賴宗主國大清國來維持國家,但是,大清國拋棄我們,即將撤離軍隊。這件事可怎麼才好?”
朝廷大臣沒有一個人答得出話來。
閔妃也非常擔心的附和道:
“大清國軍隊退出的話,日本一定會乘機進來,這樣的話開化黨會再次執政,結果是什麼,不用本宮贅言了。”
不管國家命運如何變化,閔妃只擔心自己的權力與身家性命。
領議政金弘集嘆了口氣,稟告:
“啟稟王上,清軍一旦退出,在日本國內保護著的金玉均、樸泳孝等人,就會被日本人抬出來,國家必將大亂,這是毫無疑問的。”
閔妃語氣悲痛,但堅定的說:
“無論如何不能讓開化黨再次奪走政權。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很難阻止日
《明成孝皇后》 第2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