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9部分 (第1/4頁)

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サ窨淘殘臥寰�巍T俳��4個墓室,前有抹石門8扇。門高1。65米,厚00。1米,寬0。67米左右,門上雕飾格欄。墓室以整塊砂石合成,長3米,高1。5米,兩中室寬1。3米,側室寬1。25米。各有石棺床,長2。7米,寬0。9米。後有壁龕,高離棺床0。5米。龕高0。5米,跨0。4米,深0。15米,室間以整塊石隔開,厚0。15米左右。中雕小格窗,寬0。58米,高0。9米。窗眼為錢紋圖案,可以相望。室頂雕刻藻井,以花為紋飾圖案。墓前為八字形祭臺,前端各立一小獸,兩側飾以精雕麒麟,高約1米。整個王墳以石建構,十分精工,其建築格局及裝飾實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很好地代表了這一時期的石雕工藝水平。

埋葬土王,用心良苦。據傳說,當年土王死後,用了四十八口同樣的棺材,同一規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時間內出葬,混淆真偽,以防盜墓。現土司城後山所存不少格局各異墓葬,均無碑刻文字,無法辨認。

田氏夫人墓在土司墓左側,封土儲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寬0。97米,高1。9米,基座高0。45米,有桌几花紋圖案。碑面中刻“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記“孝男印官茵宗記“,後題“皇明崇禎歲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較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形簡單,無雕飾花紋。牌坊以石建成,高3。5米,邊高2。5米,中門寬2。04米,側門寬1。4米。牌坊兩側以鼓形石護柱,上以石為坊,鑿榫相接。

再上為武略將軍覃鼎墓。覃鼎墓附近,有同時期、同型制、同等級的將軍墓5座,多無碑記。司城背後玄武山上叢林中,存有不少不同格局的墓葬群。可以斷定,這一帶為覃氏的家族墓地。

土司城內所見的文化遺物,主要有殘瓦、陶器碎片、建築後的石料殘件及譭棄的建築裝飾件等。1986年,當地農民在衙院後發現3顆銅印。其中,一顆為“永寧衛千戶所百戶印“,長7厘米,厚1。3厘米,柄長5。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寧衛千戶所百戶印“,背面右刻“禮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寧千戶所百戶印“,印沿刻“於字二十五號“。永寧衛在今四川敘永縣,元置永寧路,故治所在今敘永縣西,明改置永寧衛,移今敘永縣,與雲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遙遠。該印顯系初建永寧衛時所頒。“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強“,曾多次徵蜀,此印當為勝利品。另兩顆為“唐崖長官司印“,篆刻。一顆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長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聖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禮曹造“,印沿刻“於字叄佰四十四號“。印長6。9厘米,厚1。2厘米,柄長8。2厘米,重675克。此印為吳三桂據云南時所頒。另一顆背面無文字,印長7。1厘米,厚1。8厘米,柄長7。5厘米,重1100克。此印應為清庭所頒。按清庭規定,吳三桂所頒舊印應上繳朝廷,但唐崖土司卻把它藏下來了。從製造水平看,前印鑄造工藝比較粗糙,篆體字筆劃粗而偏方,不規劃;後印筆劃較細,規則勻稱,工藝水平也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內還發現石火盆一個,以砂石鑿成與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狀,長寬0。7米,高0。2米;石馬槽一個,石獸一尊,花卉、草葉紋石刻等。建築用的石質材料構建比比皆是,還有以花草為飾的花紋磚,青花錢紋瓷片,錢紋中書“泰昌通寶“。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廠溝“,那裡曾燒製過質量上乘的白瓷器具,並發現了窖址及燒窖用的支墊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帶有軍事戰略意義的堡壘式建築,從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臨奔騰的唐崖河,到隨時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馬,再到鐫刻“荊南雄鎮、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營房、靶場、跑馬場和東、北、南三面修建的城牆,從不同側面傳送著唐崖土司英勇善戰的土司城重視軍事防禦的歷史資訊。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華景象,顯示出土司城社群自給自足的封建農奴制經濟。專門為土司子弟學習漢文化而開辦的書院,證明唐崖土司學習漢文化的風氣比較濃厚;專門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著他們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觀念。在宗教區修建的幾大寺廟,昭示著這裡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傳說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兩姓土司的恩怨,也顯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徑。殘存至今的建築柱基,顯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築的“幹欄“特色。牌樓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圖,傳遞著土司城特有的禮儀風俗。集中分佈的墓葬群和儲存至今的碑文,詮釋著唐崖土司的喪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間文學和

《圖騰吞噬希望》 第20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