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喲酥�螅�⑽淶鄱閱誶釕菁�蓿�醞夤ゴ蛞牡腋髯澹�煜孿秈醯�聘蝗�己姆淹炅耍�
資治通鑑第十七卷
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丑、前140)
漢紀九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1'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 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僕滅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1'冬季,十月,漢武帝下詔,令大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人才,武帝親自出題,圍繞著古往今來治理天下的“道”,進行考試。參加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廣川人董仲舒在回答說:“所謂的‘道’,是指由此而達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義、禮、樂都是推行‘道’的具體方法。所以,古代聖明的君王去世之後,他的後代可以長期穩坐天下,國家幾百年太平無事,這都是推行禮樂教化的功績。凡是君主,沒有人不希望自已的國家能安寧長存,但是政治昏亂、國家危亡的卻很多。用人不當,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正道,所以國家政治一天比一天接近滅亡。周王朝有幽王、厲王時期出現衰敗,並不是由於治國的道路不存在了,而是由於幽王、厲王不遵循治國之道。到了周宣王在位時,他仰慕過去先王的德政,恢復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彌補殘缺,發揚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周代的王道再次煥發出燦爛的光彩,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亂廢興在於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說:‘人可以發揚光大道,而不是道弘揚人。’所以, 國家的治亂興亡在於君主自己,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換代,統治權就不會喪失;君主的作為悖理錯誤,就會喪失統治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肅朝廷,整肅了朝廷才能用以整肅百官,整肅了百官才能用以整肅天下百姓,整肅了天下百姓才能用以整肅四方的夷狄各族。四方的夷狄各族都已整肅完畢,遠近沒有膽敢不統一於正道的,就沒有邪氣衝犯天地之間,因此陰陽諧和,風調雨順,生物安和相處,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徵辛福的東西和可以招致吉祥事,全都出現,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這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頑,抵冒殊捍,熟爛如此之甚者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孔子說:‘鳳凰不來,黃河也不出現圖畫,我算完了! ’他認為自己的德行本可招致這些祥瑞,但因為身分卑賤不能招致,而感到悲哀。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居得以招致祥端的尊位,手持可以招致祥瑞的權勢,又有能夠招致祥瑞的資質;品行高尚而恩德深厚,頭腦聰明而心地善良,愛護百姓而尊重賢士,可稱得上是仁義君主了。但是,天地沒有相應的表示,祥瑞沒有出現,原因何在?主要在於沒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沒有走上正路。百姓追逐財利,就如同水流向低處一樣,不用教化築成堤,就不能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下載》 第7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