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則小故事說明,禮貌對我們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情況下,就更需要講禮貌,否則你是難以得到別人的真誠幫助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人而無信,百事皆虛(1)

人而無信,百事皆虛

—— 做人要講誠信

“人而無信,百事皆虛”這句賢文是說做人要講誠信,如果不講誠信,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都做不成。這句賢文的主旨是教育我們做人要講誠信。

“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關於誠信在《增廣賢文》中還有不少,如: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過則相規,言而有信。

這些賢文都說明誠信對於做人的重要性。

孔子對誠信做過許多論述,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幾句話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敬業而恪守信用,要節約資源而富有愛心,只能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民力。曾子也對誠信有過論述,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有“一省”就是每日反省一下自己與朋友交往時是否有違誠信。這些都說明,聖人與賢者都是十分重視誠信的。

我國的詩歌也有許多謳歌誠信的內容。如李白的《長幹行》就有一句“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說的是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尾生的人,遷居到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之後,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兩人一見鍾情,於是私定終身。但是女方父母嫌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他們的親事。女子決定揹著父母和尾生私奔,兩人相約在城外橋下相會。不巧事情洩密,女子被父母關在家中不得出門,後來趁父母不注意才脫身,連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下。再說尾生,在橋下久等女子不至,突然下起大雨來,於是緊緊抱著橋柱,最後被洪水淹死。女子趕到之後,洪水已退,看到尾生抱柱而死,悲痛欲絕,抱著尾生的屍體大哭。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河流之中,共同赴死。

當然,我們並不贊成和仿效這種“愚信”,但誠信卻是古今中外都崇尚的美德。

誠信是做人的品德

儒家倫理中關於為人處世的準則之一就是“誠信”,離開了誠信,就無法立足於世,就無法交到朋友。我國曆史上就留下了許多關於誠信的故事。

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叫查道的人,為人格外講究誠信。有一天,他和僕人挑著禮物去看遠方的親戚。走到中午,兩個人都餓了。正好他們路過一個棗園,查道見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便叫僕人去樹上摘些棗子來吃。兩人吃完後,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摘過棗子的樹上。這時,僕人覺得奇怪,就說:“棗園的主人不在,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卻說:“講誠信是做人應有的品德,雖然棗園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僕人為此格外佩服查道的人品。

下面再來看東漢時期正規化守信的故事。

東漢時,張劭與正規化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學業結束了,二人分別時,張劭傷心地說:“今日一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正規化安慰張劭說:“不要傷心,兩年後立秋的那天,我一定會去看你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約定的日期到了,張劭對母親說:“母親,正規化快來了,我們趕緊準備準備迎接客人吧!”

張母說:“傻孩子,正規化家離這裡有一千多里路,人家當時只不過安慰你才那麼說的,人家怎麼會真的來呢?”可是剛過中午,正規化就風塵僕僕地趕到了,張母為此感嘆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啊!”正規化進堂屋拜望了張劭的父母之後,與張劭一家開懷暢飲,隨後欣然辭別。

正規化守信的故事至今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美談。古人尚且能夠如此,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正規化為榜樣,言而有信,一諾千金。

誠信是從政的法寶

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說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信,如果善於學習就不會故步自封;做人要講忠誠和信用,不要和那些不講忠誠、不守信用的人交朋友;有了錯誤不要回避,要勇於改正。

人而無信,百事皆虛(2)

儒家非常重視誠信建設,誠信對於從政者尤其重要。從政者的基礎是群眾,只有群眾相信從政者,從政者的號令才能貫徹執行,否則就會使從

《品好酒談人生經典句子》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