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於構築中國國際戰略的幾點看法(1)
關於構築中國國際戰略的幾點看法
王緝思
中國國際戰略的界定和主體
本文中所探討的“國際戰略”,相當於美國人所說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一個國家的國際戰略應當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什麼是本國的核心利益,對這些核心利益的主要外部威脅來自何方,在國際上應以什麼方式和手段維護國家利益。
在這裡強調“外部威脅”和“在國際上”,是有原因的。從道理上講,中國的國際戰略同美國的“大戰略”一樣,應當是“對外戰略”。但中國的戰略有其特殊性,即外部威脅與內部威脅經常相互轉換,相互呼應。在古代,王朝即國家。遠的不說,宋朝、明朝、清朝都是在外患內亂的夾擊下滅亡的。國民黨政權被推翻,也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興起的大背景。中國真正有了現代國家意義上的 “國際戰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國際戰略旨在維護主權與獨立,同時與內部政治安全具有直接的關聯。戰略敵國即是外部的安全威脅,同時也構成內部的政治威脅。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60~70年代的蘇聯,對中國造成的威脅都是如此。於是有了50年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全面“一邊倒”的戰略,以及“*”十年期間“反帝必反修”的戰略思想。
直至今天,中國內外政策密切互動的特點仍然相當鮮明。比如“*”問題、香港和澳門迴歸後的穩定繁榮問題、“*”、“*”等民族分裂主義和其他民族宗教問題、抵禦境外敵對勢力的政治滲透問題,等等,都涉及內外威脅的呼應與結合。這類問題在主要發達國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是不致危害國家核心利益或核心價值觀的,在中國則可能因處理不當而產生嚴重後果。
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傳統意義上的外部安全威脅對國內政治安全與穩定的消極作用,總體上呈現衰減的趨勢。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國仍視蘇聯霸權主義為主要安全威脅,在中國南部邊境亦發生過軍事衝突,但蘇聯在中國國內政治中的作用已經很小。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前後,美國對中國形成政治威脅,但在1996年之前卻未形成直接軍事威脅。此後中美經貿關係快速增長,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美國對中國國內政治的影響逐漸下降。今天,儘管中國對外貿、外資的依存度很大,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的危險依然存在,但國內外許多觀察家都認為中國政局的穩定性超過建國以來任何一個時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爆發世界大戰和大國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危險小於以往。“*”是對中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但在中國國家實力快速上升的情況下,臺灣真正“獨立”並得到廣泛國際承認的可能性可以基本排除。“*”、“*”更無達到目的之可能。中華民族已無亡國(受異國統治或主權喪失)、國家政權被顛覆之虞。
在這一國內國際大環境下探討中國的國際戰略,就可以比以往更多地考慮外部威脅和國際因素。同其他成熟大國一樣,中國國際戰略的主體應當是國家安全戰略(包括國防戰略)、外交戰略,以及對外經濟戰略。至於涉及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民族宗教的國內問題,以及國內經濟發展戰略,應當作為設計國際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國情背景和重要變數來看待,但不是國際戰略的主體。如果把應對這些國內問題的戰略全部放到國際戰略的大盤子裡,它就會成為無所不包的大拼盤,以致不堪重負,無法作為國際戰略來運作。因此我主張,構築中國的國際戰略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將主要視角轉向對國家利益構成威脅的外部因素,也就是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的國際大局。
關於構築中國國際戰略的幾點看法(2)
日益深化的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如能源、國際恐怖主義、環境保護、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等,本身都可能是跨越國界的,並且在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理應成為國際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對外宣傳(或是“對外文化戰略”、“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否應為中國國際戰略的一部分,我認為尚可探討。提高文化軟實力,核心是國內文化建設和全民族的價值觀,而對外文化宣傳更多地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即如何去“包裝”核心價值觀。
國際戰略研究的視角轉換
建國以來,中國還沒有成文的、可以被稱為國際戰略的權威檔案。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對外政策宣告中,連“國家利
《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成為中央重大國策》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