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九十二章 薊鎮宣府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喀喇沁部和陳仁錫、曹文詔等人的封賞,牽扯很廣,當然事前也徵求了孫承宗和李邦華的意見,兩人雖不常在京師,但是這樣的大事,作為軍機大臣是必須要知情的。

作為直隸總督,孫承宗對民政上的事情管的不多,主要是把把大方向而已,畢竟是順天府轄內的屯墾有楊鶴在抓,而涿州、易州等地有楊應乾在抓,再往南有盧象升在抓,而通州以東順天巡撫王元雅也很得力,所以雖然流民很多,但是在屯田安置上並不需要他費多大的精力。

是以自其坐鎮通州以來,孫承宗更多的精力,都是花在了整頓沿邊的軍備防務上面,帶著馬世龍、王世欽、尤世祿、賈登科、李秉誠等人,先從宣府鎮的萬全右衛開始,一路上沿著長城向東巡視,張家口、龍門衛、居庸關、古北口、鯰魚關、大安口、洪山口、龍井關、喜峰口、青山口、界嶺口等關口,一直巡視到山海關。

馬世龍、王世欽等人,都是當年孫承宗督師薊遼期間著意栽培的將才,可惜的是,這些人在天啟六年孫承宗罷歸的時候,也跟著受到魏忠賢一黨的打壓,有的免官罷職,有的辭官回籍。

袁崇煥主政遼東之後,又著意提拔了一批自己栽培的人,比如祖大壽兄弟、何可綱、吳襄等人,而這些人並沒有起復任用。一來,袁崇煥自己本身就是屬於坐著火箭升上去的,馬世龍等人雖然年紀並不算大,但是袁崇煥還是寧前兵備道的時候,這些人中的多數,都已經是總兵、副總兵級別的了,很多人早在萬曆年間就開始跟努爾哈赤率領的軍隊作戰了,因此袁崇煥也擔心駕馭不了。

再說袁崇煥有個觀念,就是要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東,更加註重提拔使用祖大壽等遼東籍的將領。

所以孫承宗帶著的這些人,到了袁崇煥再次主政遼東的時候,也還是沒有被起復。直到崇禎二年冬季,黃臺吉率軍入侵,崇禎皇帝緊急起用孫承宗以後,在孫承宗的推薦下,馬世龍等人迅速得到重用,總算是把這一次的劫難給挺了過去。

之後隨著崇禎四年孫承宗的再次罷歸,其中的許多人也再次倒黴,紛紛罷官歸家,其中個別人在崇禎十幾年以後再次被起復任用,但當時的形勢已經是再難挽回了,換了誰也沒有用了。

如今孫承宗一復出,馬上就給這些人寫信,請他們出來幫助自己,先來的馬世龍、江應詔、尤世祿等人,暫時安置在講武堂,而後來的王世欽、李秉誠、賈登科等人,則安排在直隸總督府之中,分別負責直隸總督府各個方面的事務。

對此,崇禎皇帝自然也是樂見的,憑著他在後世對孫承宗一生的瞭解,凡是孫承宗所做的事情,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全力支援。因為他知道,在明末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於既倒的話,那麼只有孫承宗一個人能夠做到。

所以對直隸總督府的構成,他都是無條件支援,所提人選一概同意,包括最近孫承宗巡視完宣府鎮、薊鎮和山海關防務以後,請求朝廷做出的三鎮將領及防務調整。

比如,宣府鎮副總兵鄧祖禹,率兵三千,前出到燕山北麓、潮河南岸一個叫作滿套兒的地方築城守衛,並招募關內流民沿著潮河兩岸屯墾,此地後世稱為豐寧,但當時還是一片荒野;同時,薊鎮總兵劉策不再兼任三屯營總兵,三屯營總兵由這次跟隨巡邊的前遼東鎮錦州副總兵王世欽擔任,駐地也北遷至喜峰口外的大孤山築城鎮守,兼領募民屯墾事務。

此外,山海鎮副總兵尤世威,調任建昌營總兵,而建昌營也同時移駐桃林口外、青龍河畔的三岔口築城守衛,兼領募民屯墾事務。同時所有巡視到的沿邊關口,不久之後也都接到了軍機處的公文,朝廷將專門撥付一筆銀款,加強沿邊各關口城防設施的修繕擴建。

當然了,這其中有孫承宗的想法,也有李邦華的想法,更有崇禎皇帝自己的想法。孫承宗、李邦華當然不知道後來崇禎二年冬發生在這些沿邊關口的戰爭,但是他們出於自己肩負的職責或者說先天的一種嗅覺,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片區域的防禦存在問題,沿邊衛所軍備廢弛,衛所士卒雖然不像西北邊地那樣大面積地逃亡,但是大多數已經淪為徹頭徹尾的農夫,除了耕種二百多年來不斷減少的衛所土地,就是給各級將官家裡做奴僕或者當僱工,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都沒有操練過了,根本沒有一點軍人的樣子。

而大明朝廷幾十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考慮到這個地區是京師的北大門,靠著這樣的衛所軍隊很難保證安全,所以先是設了建昌營,後又設了一個三屯營,算是在沿邊關口衛所的基礎上,為京師多增加一條防線

《日月當空名詞解釋》 第九十二章 薊鎮宣府(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