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行┫低持苯影啞聊懷譜鰲白爛妗保�ㄒ徊煌�氖牽�裉斕摹笆�堇衷啊輩換岫ゼ按蠡ò濉⒄季菡�媲劍��且還贍遠�方�恕笆喲啊敝�小<方�喲爸�

有一種現象總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聰明的產品命名,能夠幫助產品大發利市,並給消費者帶來完全不同的想象空間。當年IBM決定把它的個人電腦命名為pc真是神來之筆。儘管蘋果電腦比其早上市4年還多,pc的名稱現在卻已成為個人計算的同義語。同樣地,當微軟決定將其第二代的作業系統取名為“視窗”的時候,這聰明的一招,使這個名詞從此永遠歸它所用;而實際上早在1年多前,蘋果公司就開發出了更好的視窗,而且許多工作站生產商也已經廣泛地使用了視窗。

視窗所以存在,是由於電腦螢幕很小。使用視窗後,無論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利用一個狹小的工作空間,同步進行不同的流程。《數字化生存》全書都是在一個對角線只有9英寸長的螢幕上寫成的,沒用任何紙張,當然出版商在編輯和製作過程中所需的紙張除外。對大多數人來說,使用視窗就好像騎腳踏車一樣;你甚至都不記得自己學過騎車,你只是上來就用。給電視開扇窗

視窗還有一個有趣之處:它暗示了未來電視的發展方向。在過去,美國比其他國家都更加強調,電視影像應填滿整個螢幕。但是,這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為並非所有的電影和電視片都被製作成相同的長方形格式。

事實上,50年代初期的時候,電影業曾經有意識地朝寬銀幕方向發展。當時出現了“全景電影系統”,“超級全視系統”,“超級全景技術系統”,35毫米“全視系統”,以及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電影寬銀幕系統”。這一發展是為了抑制早期電視的擴張。今天電視熒幕3:4的高寬比,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電影銀幕規格,並不能與“電影寬銀幕系統”相匹配,也就是說,過去40年來製作的大多數電影的格式都與電視不合。

歐洲的電視業者以所謂的“上下加框”的辦法來解決熒幕高寬比的差異問題。他們把熒幕的上下兩邊都用黑框蓋住,因此留下來的放映區域正好符合電影銀幕的高寬比。透過犧牲一些畫素,觀眾得以看到忠實地重現出原本的畫面形狀的影片。事實上,我認為“上下加框”的效果十分令人滿意,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額外的優點:它在影像上下各自放置了一道鮮明的水平黑邊,從而取代了電視機原本的弧形塑膠邊;否則的話,影像的界限就不會那麼明確。

我們在美國則很少這麼做。當我們要把電影轉換成錄影帶時,採用的是“搖攝及掃描”(panandsca…n)的做法,把寬銀幕電影壓縮為3:4的長方形。我們不是真的把影像壓扁(儘管我們有時會壓縮標題和工作人員名單字幕)。相反地,在轉換過程中,當影片在機器中轉動時(機器通常是一臺飛點掃描器),操作員會以手控方式,把一個高寬比為3:4的視窗套在寬得多的電影畫面上,藉著上下左右調整移動該視窗,來捕捉每一幅電影畫面中最直接相關的內容。

而有那麼一些電影製作人,不同意這種做法,例如伍迪。艾倫,但是大多數人似乎都無所謂。這種“搖攝及掃描”的辦法,在某些情況下會無可救藥地失敗,最好的例證之一就是《畢業生》(TheGraduate)。影片中有一場戲是達斯汀。霍夫曼與安。班克羅夫特各據銀幕的一端,分別寬衣解帶,操作員根本無法把他們倆同時放在錄影帶的同一幅畫面中。

日本和歐洲一直都在推動發展一種更新、更寬的電視熒幕,這種熒幕的高寬比為9:16,而美國的高畫質晰度電視競爭廠商也膽小地尾隨其後。然而,9:16的高寬比實際上也許比3:4還要糟,因為所有現存的錄影材料(其高寬比為3:4)在放映的時候,都會在9:16的熒幕左右兩旁造成垂直的黑邊,也就是所謂的幕布。幕布不僅比“上下加框”更難以達到視覺效果,而且,即使你想用“搖攝及掃描”的方法來補救,都做不到。

我們應當把高寬比作為一個變數。當電視有了足夠的畫素時,採取視窗方式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10英尺銀幕與18英寸熒幕的收視經驗開始合而為一。事實上,將來,當你擁有極高的顯像解析度和上及天花板、佔滿整面牆的超大顯示器時,與小螢幕上的畫面不同,你也許會把你的電視影像放在大螢幕上,就好像房間裡的植物一樣,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分。整面牆都可以成為電視畫面。

3、虛擬現實矛盾修飾與重複修飾

麥克。哈默(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名醫或

《數字化生存和資料化生存的區別》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