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 人的墓碑 (第1/3頁)
望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秒記住【網
第072章 人的墓碑
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問題全文閱讀。【:..///尹懋喜歡抓細枝末節,德志卻比較粗放。這和南北地域的影響有關。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氣,南方人擅長算計,不是小氣,而是不會輕易吃虧。北方人喜歡直來直去,南方人喜歡拐彎抹角,北方人喜歡吃饅頭,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差別較大。
德志從小在南北交界的地方長大,因此飲食習慣南北都有。
早上一般吃麵食,中午吃米飯,晚飯米麵都有。食物以辣、咸和大油為常見。
德志去過北方,也去過南方,最北的是甘肅,最南的是香港,多少知道一些飲食習慣是不容易改變的。
還好德志住在中間地段,一般住在這裡的人,南北飲食都能適應。
甘肅蘭州的拉麵,據說是比較有名的,現在全國到處都有拉麵館,不知道是不是跟麥當勞學的,還是跟肯德基學,無論走到哪,都知道有個蘭州拉麵,似乎蘭州還沒有拉麵有名。蘭州因拉麵出名,拉麵以蘭州為最正宗。兩者相輔相成,非常有意思。到了下一代,沒有去過蘭州的,就知道那裡的拉麵出名。
都知道香港的稀飯就叫粥,粥裡面有肉,還有其它東西,反正是鹹的,很好吃。而襄陽的稀飯就是稀米飯,要想吃鹹的,就要配上大頭菜,也叫“孔明菜”,是諸葛孔明發明的。
據說,是諸葛亮青少年時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躬耕讀書時,在山上發現了這個菜,襄陽農人都叫它“芥菜疙瘩”,於是諸葛亮回家用醬將其醃製,醃製好後,清脆可口,於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帶著路上吃,軍隊軍人們吃著大頭菜,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後人為了紀念諸葛孔明,尊稱它為“孔明菜”,老百姓看它長得頭大腳輕,也叫它“大頭菜”,非常形象。
這個習慣不太好,喜歡吃鹹的人,一般血壓都偏高,容易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但是,過去人們吃鹽要靠買,窮人一多,就想了這個辦法,早餐吃大頭菜,算是節儉生活的寫照。
於是造成了越窮,越想致富,窮人沒門路,就想著勤儉持家,艱苦樸素,並被稱為美德,一代一代地發揚繼承,將其放大。
有錢人,山珍海味,後代們從小吃慣了,一時受窮,怕受不了,於是更窮;窮人家一代又一代,積攢了銀子,發了財,買了官,盤剝人民,然後致富,三代之後,然後又返貧,迴圈往復,老天有眼,一點都不偏差。所以說,飲食好壞,決定人的未來。
天天上館子,吃香喝辣,不見得身體健康;日日在家吃糠咽菜,不見得身體很差,反而清心寡慾,更有出息。德志的父親出身卑微,自己也不咋地,則希望下一代能有所改觀,雖然這個希冀在德志的父輩那裡就已經開始,但德志似乎生不逢時,偏偏沒有遂願,只好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推己及人,許多人、多數家庭也是這樣想的,都巴不得兒孫聽話,一代比一代強,但是,能夠真正遂願的少之又少。
德志一邊走,一邊想。他的心事,尹懋不懂,還以為德志生性懦弱、沒有主見呢。
從大路走,方便,從小路走,近便,以和為貴,不傷和氣。
從大路的好處是,尹懋不暈。走小路,山坡較陡峭,腳下不穩,容易摔倒,摔倒之後,定要從山坡滾下,尹懋近兩年橫向發展,勢不可擋,滾下的可能極大,為了人身安全,避免以後工傷認定的麻煩接二連三,不如走大路,哪怕繞圈子,也值得去傳奇知縣</A>
可以想象,如果尹懋出事,第一責任人就是德志,因德志離他最近,恐怕說不清道不明,要解釋好半天,人家還不一定相信。
到賈山家,他正在刻字,好像他這一輩子,專為刻字而生的。
他有這個手藝,哪怕兩個兒子在外打工沒打到錢,反而被介紹所的人騙,也無所謂,賈山有錢,兒子打工受挫,他就是兒子的最大的支援和保障,只要攜帶銀行卡,走遍天下都不怕。
賈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失業,他只要把字刻好,就穩定只賺不賠。
如同木匠,不會失業,除非自己把自己給辭退了,沒有老闆來告訴說,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木匠和石匠,在農村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最受歡迎的。
人總會死的。
土家族的人,老了,不實行火葬政策,青山多得是,何愁埋忠骨?當然,這忠骨是對所有逝者的一種尊重的說法。
人在將死之前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前,都要請木匠師
《毒麥草入侵方式》 第072章 人的墓碑(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