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笱莧�稹!保А睹�蠖�〖�返�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1頁。'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三三制”的政權建設原則,各抗日根據地透過各種民主方式建立健全了各級政權機構,使之成為中國最進步、最堅強、擁有最廣泛社會基礎的抗日民主政權。
陝甘寧邊區是實行“三三制”民主建政最早的地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關於“三三制”的政策提出後,邊區就在隴東、綏德兩個分割槽和鄜縣(今富縣)等新區首先實行“三三制”。
1940年4月4日,邊區政府在《關於新區行政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
新區建立統一戰線政權時,“各級參議會與政府委員,必須包括各階級各抗日黨派與無黨派之成份”,“無論任何一政黨之黨員所佔議員或委員之總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依此精神,隴東、綏德分割槽和富縣先後經過民主選舉,按“三三制”原則建立了鄉、縣兩級臨時參議會和政府。邊區黨和政府在上述地區試行“三三制”的基礎上,決定在全邊區普遍推廣。1941年1月30日,邊區中央局發出了《關於徹底實行三三制的選舉運動給各級黨委的指示》,邊區政府發出了《為改選及選舉各級參議會的指示信》。指示明確提出:“三三制”不僅在民意機關要實行,而且在政府機關也要實行。從此,邊區開始了第二次民主普選運動。因為選舉運動的中心是要貫徹“三三制”,所以被稱作“三三制選舉”。在這次選舉運動中,邊區中央局於5月1日公佈了自己的施政綱領,綱領明確宣佈:“本黨願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並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3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頁。'
同年11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在延安召開。會議選出的9名常駐議員中,共產黨員3人;選出的包括邊區正、副主席在內的18名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佔了7人,超過了“三三制”的規定,當選的共產黨委員徐特立當即申請退出。經大會同意,由非黨人士向文煥遞補。
由於1941年選舉中有一些縣和鄉的參議會和政府中共產黨員超過了1/3,因此邊區政府於1942年3月6日發出了《為充實三三制給各縣的指示信》,要求不合於“三三制”的要透過共產黨員退出,由黨外人士增補的辦法進行調整,隨後又於9月1日發出《關於發動普遍的鄉市改選運動》的指示,要求透過這次改選鄉議員徹底實行“三三制”。到1942年底,“三三制”在邊區已經徹底實現。
1943年,陝甘寧邊區在全面檢查邊區落實“三三制”政策時,著重於“三三制”政權的鞏固工作。
1943年3月,邊區政府提出了“鞏固三三制”的口號,並在組織上進行了調整,在制度上作出了一些必要規定,以保證黨外人士有職有權。
為了貫徹“三三制”政策,晉察冀邊區在1940年7月至10月間進行了大規模的選舉建政運動。在抗日和民主的旗幟下,邊區97個縣1500萬人民普遍動員起來,參加區、縣、邊區的三級選舉,平均參加選舉的人數佔選民總數的81%。這次選舉產生了區代表會、縣議會和邊區參議會,以及邊區各級政府行政機關。這次選舉中基本上貫徹了中共中央“三三制”的精神,非黨人士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據統計:5個專區19個縣的924個縣議員中,共產黨員的比重下降至55。3%,進步人士和中間人士的比重則上升為44。7%。在一些縣份差不多完全達到了“三三制”的要求,如完縣、建屏、唐縣、定襄等縣的縣議員中,非黨人士分別達到65。8%、64%、60。3%和63。63%; 4個專區13個縣4749個區代表中,共產黨員的比重佔47。84%,其他人士的比重則上升為52。16%。
1940年民主大選後,晉察冀邊區的縣、村兩級基本上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脖全了民意和行政機關。但是,由於頻繁的戰爭,邊區最高政權機關中尚未來得及全面貫徹“三三制”原則。
1943年1月15日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召開,圓滿解決了這一遺留問題,使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史料叢刊pdf》 第17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