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代傳奇(3)

儘管存在諸多問題,但這份利用各種手法來引起別人關注的雜誌還是非常迅捷地獲得了成功。1925年,它的發行量升至萬份,總收入達到45萬美元。1927年,它的頁碼由最初的28頁增至52頁,而在封面設計上確立了其獨創風格—在封面邊緣加一道紅邊。而到了1929年哈登因為風寒去世時,這兩位6年前為了10萬美元而痛苦不堪的窮小子,都已經成為百萬富翁。

20世紀20年代末,《時代》在褒貶不一中還是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新聞媒體之一。除了雜誌與時代對資訊渴求的現實相吻合、哈登俏皮和大膽的編輯風格外,我們很容易在兩人最初約定但卻未必嚴格遵守的編輯理念中看到成功的緣由:

(1)新聞能夠組織化,每一條新聞都可以重新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新聞組織。

(2)新聞的意義是可以解釋的,不同的觀點也應該一併呈現。

(3)製造新聞的是個人,而不是政府或其他神秘勢力,因此人物和他們的言論、性格都有新聞價值,值得加以描述。

像對新聞分類一樣,這3條今日習以為常的準則在當時是令人吃驚的。同時,《時代》還建立研究員制度。為了將新聞改寫生動,他們大量插入歷史資料。這一條成為日後雜誌成功的重要保證。同時,他們還建立了還算嚴格的查證制度,查證人名、地名與新聞事實,避免出現大的差錯。

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憑藉這些,《時代》是很難成為今天這樣一本影響巨大的雜誌的,哈登的突然去世成為了重要轉折之一。雜誌是其主編意志的體現,哈登在充滿機智與激情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無可掩藏的劣勢:他對於趣味的過分追逐在妨礙真正的事實與思想,機智可能會損傷到真正的大智慧,而哈登在富裕家庭中順利的成長環境也決定了他缺乏持久的恆心。逝世前夕,哈登看起來對這本雜誌已經極度厭倦了。

而魯斯則不同,傳教士家庭的出身讓他具有一種清教徒式的熱忱與耐力,而他的固執則使他不斷地試圖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他真心地堅信,全人類應該具有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這與他在中國山東傳教的父親一樣。所以,他最終會利用《時代》來表達他對於政治與社會的看法。

儘管魯斯對於哈登的建樹尊敬異常,並且堅信《時代》在哈登的領導下確立了一種獨特而令人驕傲的風格,也儘管《時代》接下來的主編都儘量遵守哈登的準則,但魯斯對於嚴肅的思想與事實的追求正在慢慢地影響著《時代》。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雜誌所使用的句式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過分怪異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時代》的影響力已經開始深入人心。它自1936年開創的“封面人物”更成了美國社會的重要事件。已經成為知名作家的海明威就曾因為另一位作家帕索斯比他更早成為《時代》的封面人物而憤怒不已。而由於組織的不斷擴大,《時代》更建立了“資深編輯”制度,使報道的分工更加專業化與準確化。二戰爆發時,《時代》斥巨資派遣的海外記者令雜誌幾乎成為全美國最主要的新聞媒體。同時,由於魯斯個人對於“最新知識領域”的強烈興趣,《時代》成了當時世界重要知識分子發言的陣地之一,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正是因為《時代》而名聞天下的。

儘管被後來的評論家所不恥,魯斯的確出於個人政治傾向使《時代》對於美國總統大選與政策制定造成了相當影響。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令人生畏”的《時代》成了每位總統、國會議員與高階官員的必看雜誌,沒有人可以忽略它的影響。當然,對它的批評者也伴隨其影響力的增加而不斷增多。自創刊起,《時代》按照小說體來寫作的方式註定了它可能會偏離事實。而伴隨著機構的複雜化,一線記者與作家之間的溝通不便,以及查證員不可避免的疏忽,《時代》的報道在很多時候儘管曲折動人,卻不免出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 )曾經被選擇作為1950年某期的封面人物,但後因朝鮮戰爭而被臨時撤換。杜拉克後來讀到這篇撤換文章後大驚失色,家裡的一隻寵物狗竟被描寫成德國狼犬……

20世紀50年代以後,《時代》逐漸被一種衰老之氣困擾。除了當時電視的興起、各大報紙的關注點向全球重要事件的轉移,以及競爭對手《新聞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壯大等這些外界因素外,《時代》自身的問題也逐漸尖銳起來。在越來越龐大的時代…生活

《新聞業的懷鄉病摘錄》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