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實際的出價(平均33美分)比那些被給出90美分的人的出價低很多,第二組的人要求的價格是第一組的兩倍(平均73美分)多。你們現在看到第一個價格所起的作用沒有?

不過,這僅僅是我們探索的開始。我們還想了解錨在未來決定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假設,我們給參與者一個機會,讓他們丟掉一個錨,轉向另外一個,他們會這樣做嗎?回到幼鵝問題上,它們會跟隨原有的印記遊過池塘,半途中把忠誠一下子轉到另一隻母鵝身上嗎?在幼鵝問題上,我想你們知道它們仍然會緊隨原來的媽媽。但是人類會怎樣?實驗的下兩階段將給我們答案。

實驗

實驗的第二階段,我們分別從原來的10美分組和90美分組找出參與者讓他們聽30秒嘶嘶的白噪聲錄音。“假定給你50美分,你願意再聽一遍嗎?”錄音放完後我們問。他們從電腦鍵盤上輸入“是”或者“不”。

“好吧,給多少錢你願意再聽一遍?”我們問。參與者輸入了他們能接受的最低價格;電腦立即做了處理。然後,根據他們的出價,一部分參與者再聽了一遍領到了報酬,其餘的則沒有。我們對價格做了對比,10美分一組的出價要比90美分一組的低很多。這說明,儘管把兩組人同樣放到我們新提出的50美分面前,用新錨來吸引他們做回答(“假定給你50美分,你願意再聽一遍嗎?”),在這一噪音類別中的第一個錨(對有的人來說是10美分,對其他人是90美分)仍然占主導地位。

為什麼?我認為10美分一組的參與者大概是這樣想的:“既然我對上次聽的那一段可厭的噪音出價很低,這次的噪音和上次也差不了很多。既然我上一次出了低價,我估計出同樣的價格,我也能夠忍受這段噪音。”90美分一組的人遵循的是同樣的邏輯,但由於他們的出發點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他們是這樣想的,“既然我對上次聽的那一段可厭的噪音出價較高,這次的噪音和上次也差不了很多。既然我上一次出了高價,那麼讓我忍受這段噪音,我需要出同樣的價格。”確確實實,第一個錨的效應仍然在起作用——這表明錨具有持續效應,對當前的價格是這樣,對將來的價格也是如此。

實驗

實驗還有一個階段。這一次我們讓參與者聽那段30秒高、低波頻交替的震盪聲音。我們問10美分組,“假定給90美分,你們願意再聽一遍嗎?”然後我們又問90美分那一組,“如果給10美分,你們願意再聽一遍嗎?”我們迅速互換了新的錨,要看看到底哪一個起的作用更大。

又一次,參與者輸入了“是”或者“不”。然後我們讓他們真正出價,“讓你再聽一遍,你想要多少錢?”現在他們的經歷中有了三個錨:實驗中遇到的第一個(10美分或90美分),第二個(50美分),還有第三個即最後的這一個(90美分或10美分)。其中哪一個對他們重聽這段錄音所要求的價格影響最大?

參與者的大腦好像又一次對他們說,“既然我對第一次重聽出價x美分,第二次也是x美分,那麼我這一次出x美分肯定也能行!”他們也正是這麼做的。那些第一次出價10美分錨定了的人接受了較低的價格,儘管後來給了他們90美分的替代錨。儘管有後面的錨,但那些第一次被出價90美分錨定了的人仍然堅持高得多的價格。

我們展示的是什麼呢?我們的初次決定對隨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的決定會產生共振效應。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論是回憶起我們買的第一臺DVD播放機的價格比現在這類機器的價格貴得多(想到這一點,現在的這臺就好像白送一樣),還是回想起汽油曾經是每加侖一美元,讓人們感到如今每次去加油站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在這所有的案例裡,過去我們遇到的任意的錨在形成初次決定之後仍會長久存在,伴隨我們左右。

“羊群效應”與星巴克咖啡

既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行為和幼鵝一樣,那麼重要的就是弄清我們將最初決定轉化為長期習慣的過程。為了說明這一過程,我們考慮一下這個例子。你走過一家餐館,看到有兩個人在那裡排隊等候。“這家餐館一定不錯,”你想,“人們在排隊呢。”於是你也在後面排上了。又過來一個人。他看到三個人在排隊就想,“這家餐館一定很棒”,於是也加入到佇列中。又來了一些人,他們也是如此。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羊群效應”。基於其他人的行為來推斷某事物的好壞,來決定我們是否仿效,這就是“羊”群效應。

但還有另一種羊群效應,我們把它稱為“自我羊群效

《怪誕行為學總結》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