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以還是用筆名保險一些。
這次在小報上連載的小說,叫做《十八春》。這部作品,很有一些里程碑的意義,它既是張愛玲在1949年以後的第一部作品,又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篇幅最長的一部作品。
她第一次學起了張恨水的功夫,邊寫邊刊登。從1950年3月開始連載,到1951年3月完畢,全文有25萬字。在連載結束後,又出了單行本。
張愛玲所用的筆名,叫“梁京”。這個筆名的來源,據說是“張”、“玲”兩個字相互交錯的音韻反切。
龔之方非常看好這個《十八春》。他深諳小報的連載之道,在連載開始前三天就登出預告,明示這一篇是“名家之作”。之後隔了一天,又有桑弧署名“叔紅”的文章發表,鄭重予以推介。
小說連載到大約一半時,唐大郎按捺不住,索性丟擲署名“傳奇”的文章,猜測小說作者不是徐訏,就是張愛玲,以此大吊讀者的胃口。
徐訏原是上海《天地人》、《作風》等刊物的主編,1937年以短篇小說《鬼戀》一舉成名,1944年又有長篇小說《風蕭蕭》出版,也是當時很有讀者緣的作家之一;但他的風格與《十八春》畢竟不相類,且唐大郎文章又署名“傳奇”,這幾乎就是明明白白把謎底告訴給了讀者。
《十八春》是一個現代的上海故事,與張愛玲的生活完全同步。所謂“十八春”,即故事是從1949年倒溯18年開始寫起的。
小說講述的是,平民之女顧曼楨與世家子弟沈世鈞相戀,中途卻突生變故,沈世鈞因父親急病趕回老家南京,曼楨恰在此時落入姐姐曼璐佈下的圈套。
身為舞女的姐姐曼璐,為了籠絡住花心丈夫祝鴻才,不惜讓妹妹曼楨作為祝鴻才的獵物,並把曼楨幽禁起來,直到曼楨生下祝鴻才的孩子。
這中間,沈世鈞找到曼璐詢問曼楨的下落,曼璐欺騙他說,曼楨已經嫁了人。世鈞萬念俱灰,不久,便遵父囑另娶了他人。而曼楨因為割捨不得孩子,在姐姐曼璐死後,竟然正式嫁給了祝鴻才。
18年後,也就是解放之後,顧曼楨與沈世鈞偶然相遇,但兩人的命運早成殊途,已絕無複合的可能。沈世鈞回首往事,只能徒生感慨了。
這個《十八春》,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部小說,其中有三個因素非常值得注意。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有驚無險的羅湖橋頭(3)
一是,這部小說的故事結構以及人物設定,完全是“抄襲”了美國作家馬寬德(John Marquand)的小說《普漢先生》(,Esquire)。
二是,它是1949年以後張愛玲在新時代裡的第一次寫作,動筆前曾對小說的主題有過“與時俱進”的考慮。
三是,這篇小說是張愛玲自成名以來,在上海市民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
據臺灣女作家蘇友貞的文章《張愛玲怕誰?》載於2005年3月號《永珍》雜誌。指出,張愛玲本人曾經明明白白地承認,《十八春》就是根據《普漢先生》改寫的。
馬寬德在美國並非經典作家,但在上世紀30年代也曾風光一時,獲得過普利策文學獎。《普漢先生》寫的是一個很複雜的“四角戀愛”故事,當時是一本暢銷書,後來被拍成電影,但反響平平。
《十八春》不僅襲用了《普漢先生》的基本情節與人物,而且還借用了其中大量細節。《十八春》中令讀者饒有興味的“四角戀愛”關係,就是出自《普漢先生》。
還有,《十八春》中的一些精彩對話,也是從《普漢先生》中移植而來,比如結尾最令人蕩氣迴腸的那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就是來自《普漢先生》的原創。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說《十八春》是“改寫”,一點也不錯。
兩文的人物側重有所不同,《十八春》主要講的是曼楨的故事;而在《普漢先生》中,與曼楨相對應的“瑪文”,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因此,當曼楨最後說出“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時,其效果足以震撼讀者,而原著中瑪文說出同樣的話來,卻顯得稍嫌做作。
還有一點最大的不同,就是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在《普漢先生》那裡,分手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只因兩人的感情都淡了。而在《十八春》中,張愛玲則設計了一個典型的通俗劇情節——“曼楨被誘姦”,以此作為斬斷男女主角情緣的關節點。
馬寬德那種美國式的“愛情慢死”,在今天大概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但在當時,決不
《愛恨傾城小團圓海上花開紅樓魘》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