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算計 (第1/1頁)
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紹聖元年四月的京師輿論焦點,在原來的歷史時空中,應該是屬於尹焞的。 這個洛黨領袖程頤的親傳弟子,在面臨著無數讀書人一生追求走向成功的終點——殿試的考場上,對於有違聖學與自己理想追求的考題,勇於作出旁人所不敢的罷考舉動,不僅僅在行動與氣勢上對新黨展示出了洛黨永不妥協的主張,更是在考場中實際影響並鼓勵了更多的學生,讓他們敢於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真實或堅持的觀點與想法。 接下來的幾天裡,所有的舊黨人士紛紛為尹焞叫好,競相邀請他去講學作客,甚至還有人籌劃著以舉薦為官的方式來補償尹焞罷考而失去的功名,他們要以士林的最好待遇高高捧起這個舊黨精神的象徵。 只是,在尹焞還沒有享受幾天他的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之際,隨著吏部官員前往宣讀秦剛的授官通知的那一刻起,士林輿論的焦點瞬間轉移了。 因為,秦剛居然對這次的授官拒詔了! 原本來說,大宋朝的拒詔行為並不少見,但卻只能是極有名望人士、或者朝堂重臣們的專利,比如說拒詔多次的王安石、司馬光等,因為只有他們才可以有實力拒詔而不會被皇帝遷怒,因為即使皇帝認為他們的拒詔行為讓自己丟了面子而想報復時,也得考慮天下輿論的影響。 所以,對於那些人的反對者來說,他們往往會從另一面來攻擊像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拒詔者,認為他們無非只是利用規則而故作姿態,以此博取名聲罷了。 但是秦剛的勇氣卻是舉目眾睹的,任何想要提出質疑的人也不敢說,如果自己在他那個位置上的時候,是否也敢於做出同樣的舉動。 宋人極其重視個人的操行,為了侍奉雙親而辭官拒任的理由經常會被人接受,但是對於要侍奉老師的說法,雖然合乎禮儀,但卻極少有人認為這也是同樣的義務。 秦剛此時的表現,著實讓太多的人意外,這會是怎樣一個至誠至情的弟子啊?而正是這樣的極端尊師行為,完全地遮蓋住了尹焞為堅持師學而勇交白卷的所有光芒。 甚至還有人開始質疑起尹焞了,這小子,會不會在殿試的時候,面對這樣的則考題,而拿不準自己能不能考得好呢? 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殿試最終結果的宣佈,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已經看出,凡是受尹焞的英雄行為影響,在考卷上進行批判的考生,無一例外地都分在了四、五甲之列。雖然按說,四、五甲也算是同進士出身,但它們畢竟是差了一等,而且五甲進士依例都只能先行等待授官,意思就是朝廷的冗官太多,這時只能放在候補行列、排隊等到要有合適的官位空出來才行。 如果只是正常的待授還算好,但是這次有了黨爭的因素在內,新黨已經明確上了臺,這些在考卷上表態自己擁護舊黨的進士,誰能知道,會不會永久性地一直修補等待下去呢? 當然,絕大多數人在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時,是不會反省自己的衝動決定,而只會把原因歸結到外部及他人的身上。比如這次,就要怪尹焞的當眾離場行為,錯誤地影響了自己! 尤其是,再聽說一些原本在省試時比自己名次低得多的人,只是因為在考卷上歌頌了熙豐新法,便能高中二、三甲,第一批得到了授官。 比如,高郵計程車子張徠。 張徠在省試的發揮還算不錯,考了大約一百二十名左右,登榜進入了殿試。 在尹焞當眾交白卷離場之後,他並沒有衝動,而是遠遠地從李清臣的氣勢以及御座之上天子的態度得出結論:新黨與新法才是王道。 事實證明,他的寶押對了。在殿試的五百多人中,最終他的名次迅速上升,竟然飆進了三甲之列,可以獲賜進士出身,更是獲得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授官: 官授左承奉郎,虔州安遠縣主簿。 承奉郎是正九品,這在往年一甲裡都未必會有。更重要的是,安遠也算是一個上縣,他的官階高了之後,這次而他所差遣的縣主簿前面也無需再加“試”這個字。 得授官誥的次日,他便在高陽樓擺下一桌酒,請了他在京城所認識的朋友來慶賀。其實請來的人多是陪襯,只有一人才是他真正想請的,就是郭知章的次子郭洵。 張徠在經過開封府案之後開始醒悟——自己啥也沒有、光憑意氣與秦剛作對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哪怕那個孫溥心有不甘地再來找他時,他也堅決拒絕不再參與其中。 之後他輾轉找了些關係,在國子監尋了個插班旁聽的資格,開始一心求學備考。 國子監的插班旁聽生的概念與今天相仿,也就是沒有學籍,只是提供班級與教室學習而已。許多外地來京趕考的考生多會託請關係,尋找這種機會,一是有利於考前的學習,二是可以結識一些京中關係,為今後的仕途鋪路。 而張徠的這次遲到的醒悟也令他有了意外收穫,就是在國子監裡,居然結識了郭洵。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風流蘇東坡》 第125章 算計(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