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陳橋 (第1/3頁)
吳仲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橋,對大宋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地方。宋太祖趙匡胤便是在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大宋一朝自此拉開帷幕。
當趙諶待在汴梁等候張寶抵達好登城當眾痛罵張寶不臣時,張寶卻率領大軍止步陳橋。遠在汴梁的趙諶得知以後心裡不由生出一種不好的預感,而這次的預感也是出奇的準,張寶真的就在陳橋順應民意,黃袍加身了。
大勢不可逆!如今的張寶掌握了一切主動,無論是從軍,從政還是在野人士,皆是心向張寶,更何況大宋的民心早已被張寶以土地給拐走,趙諶能夠爭取到的人心,幾乎就是沒有。而從道義上講,張寶雖是臣,可趙諶也不似人君,歷朝歷代,有哪個君王會在自己的國都縱兵作亂,他是隻圖一時痛快,但卻也把對趙氏僅存不多抱有同情心的人給推向了張寶。任誰在家宅被燒,親人受辱的情況下,都會對始作俑者恨之入骨。
趙諶眾叛親離,張寶自然就是人心所向。當所有人都認同一件事的時候,那這件事就是合情合理的。既然趙諶自己不想要張寶給趙氏留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那張寶索性就不給了。
老子就是要造反!怎地!
陳橋,在過去是大宋的開端,而在今日,又成為了大宋的結束。在數十萬軍民的共同見證下,張寶黃袍加身,登基大寶,正式宣佈國號為明的王朝建立。伴隨著張寶的登基,傳檄天下的旨意也隨之飛往各地,事先已經收到通知的各地官府自是毫不猶豫的予以響應。各地傳檄而定,江山瞬變顏色,原來的大宋,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成了僅剩汴梁一地的孤城。
形勢變化的太突然,以至於協助趙諶“控制”汴梁的宋江、陳希真、雲天彪三人此時後悔不已。只是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後悔藥賣,三人此時也只能怨天尤人,抱著最後一絲不切實際的幻想陪著趙諶走到最後。
趙諶一夥還在汴梁“孤獨”的等著張寶的到來,而留在陳橋的張寶此時卻正在忙碌當中,登基稱帝了,那許多必須要走的程式便需要一一進行。改朝換代雖是人心所向,但還是有些不自量力的人想不開,妄圖螳臂當車。
張寶倒是不擔心有人會採取武力對抗的方式表示不滿,兵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更何況地方上也採取的是軍政分離的行政方式,縱是有人想要聚眾作亂,那也要地方駐軍肯聽他的才行。
在沒法以武力勸阻張寶行此大逆不道之舉後,那些“迂腐之人”只剩下勸諫一途。只是這類人終歸只是一小部分,哪怕那些人以辭官作為最後的威脅手段,實際上卻也威脅不到張寶。掌握著科舉以及太學院的張寶,如今壓根就不愁官員的替補問題。
汴梁,是大宋的都城,不過張寶卻沒有拿汴梁繼續當都城的打算。之所以選擇國號為明,也只不過是按照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順序,去除了外族所建的元清二朝,可用的也就只剩下一個明瞭。明朝的國都是北京,也就是此時位於南京道的析津府,張寶也打算將大明的國都定在那裡。
一個國家的帝都,往往便是這個國家最為發達繁榮的地方。不過南京道眼下百廢待興,重建還需要時間,所以張寶暫時定都洛陽,待新都北京建成以後,便會開始遷都事宜。汴梁,作為大宋的京師,隨著大明的建立,在國中的地位急速下降。
本就不是一座事宜作為國都的地方,此時被放棄也是理所當然。在張寶宣佈暫時定都洛陽以後,趙氏子孫以太祖一脈為表率,率先宣佈對張寶的臣服,由此也引發了連鎖反應,不僅僅是趙氏皇族成員紛紛向新興的大明朝宣誓效忠,就連生活在汴梁的平民百姓,也開始紛紛“離家出走”,投入了大明的懷抱。
昔日的汴梁,由於是大宋京師的關係,居民人口達到百萬之眾,但隨著大明的建立,汴梁再也不復昔日的繁華熱鬧,百姓在逃離,官員在逃離,只要是有機會能逃得,就沒人願意繼續留下來陪著末代天子趙諶等死的。
當然,也有想逃卻逃不走的,就比如居住在深宮內院的皇族成員。趙諶的“倒行逆施”,早就讓許多人看不下去,更想要與趙諶劃清界限,免得將來受其連累。只是趙諶突然發難,以至於留在汴梁的大多數皇族措手不及,等到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城門已經叫趙諶派人控制,他們就算是想跑都跑不了了。
趙諶的心是“好”的,他想要帶著族人共赴國難,只是願意與他一同共赴國難的族人卻沒有。別人都想活,而且被趙諶視為叛逆的張寶也從來沒說過要對趙氏斬草除根,後周柴氏的今日,便是大宋趙氏的來日。明明有機會活,而且還可以衣食無憂的活,在這種誘惑下,又有哪一個願意去
《重生大宋打造漢人王朝全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陳橋(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