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犭 昔》:最後一隻華南虎的死亡

日前,一部書名頗奇怪的小說由作家出版社發行面市。這部很有男性風格的厚重書,封面上,首先對書名作了解釋:中文:“犭”字,音quǎn,意同“犬”;是很多動物字的偏旁,此處借用為動物的意思。“昔”字,古文字義為曬乾的剩肉,後引申為“過去”、“昨往”。“犭 昔”,“獵”字劈為二。本書寫獵殺與被獵殺。英文書名《MEAST OF THE PAST》:MEAST is meat of beast; a word created by the writer。——可見,“犭”是實有其字,並非作者杜撰,讀者在電腦上透過“全拼輸入”很容易就可找到;而英文名稱中的“MEAST”這個詞卻的確是作者創造,是他根據英語造字規律將meat(肉)和 beast(走獸)這兩個詞複合而成。

這樣一本書,給我們描繪了過往一段荒誕的時間河:

兇猛燎天的林火,飛禽走獸四散逃亡。歡快高昂的砍伐號歌,留下漫山遍野的樹樁。那是鋪天蓋地的圓砧板,為無數場豪華盛宴準備著。無所遁逃的華南虎在發出讓靈魂畏縮的絕命哀嚎,聲聲迴盪,長久不去……

河面上跳躍著受傷流血的中華白海豚,受驚的海洋天使正在逃竄。顧不得不幸的同伴了,它們靜靜地躺在人類的肉案上,被施予隆重的葬禮。屠夫大廚的菜刀遊刃有餘在愉快操作,饗者食客的筷子大快朵頤欣然勸菜,唇齒間留有血腥香……

終於來到了時間河的開闊處,河水停止了暴躁,河岸上現出了幾許煙柳。機器社會淘汰了幾千年來作為畜力的耕牛,人類卻又開始熱衷研究實踐牛肉的各種吃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哲人古訓被髮揮到淋漓盡致。——耕牛作為一個物種的存在,它的生物性和社會性都經過物競天擇被保留在其獨有的遺傳基因之中。最後一頭耕牛被吃完了怎麼辦?這個黑皮彎角的大傢伙還有活路嗎?

觸目驚心的還有:東南沿海紅潮洶湧,太湖藍藻氾濫,洞庭鼠災猖狂,湖北野豬成群下山,三峽珍稀植物面臨滅絕,長江白鰭豚芳蹤渺渺,長白山張家界野獸銷聲匿跡。人類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對自然界貪索無度,造成乾坤顛倒天地失衡。

書面市之際,驀然間,陝南恰好跳出一隻華南虎。理智上,我們疑其無。感情上,我們信其有。佛家有捨身飼虎的大智慧,不止於慈悲為懷,大化於天地和諧而萬物生。如果真有這一隻倖存孤獨的華南虎,它一定很飢餓,一定很彷徨,因為它的生態食物鏈已經斷絕。而喧囂的鼓譟正愈來愈烈……大家不要再騷擾,還它應有的寧靜和尊嚴吧。

作者說:我沉重地記錄下過去的荒唐故事,既是心靈在救贖,也是要告誡我們的後代子孫不要重涉那段荒誕的時間河。我不單單拿幾個物種說事,事關自然界之內包括我們人類的所有物種的和諧生存。人類追求的最高理想國是仁的國度。仁字,人旁,上下兩橫是天地。天地人和諧同住,才是最大的仁。為了實現理想國,小者,我們可以減少口腹之慾,大者,我們可以忘卻征服自然的雄心。人類應該有自我節制調整的自覺。我呼籲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世界。春天有顏色,蒼天留顏色。

《犭昔》還難能可貴地將廣東客家農村生活風情熔鑄到小說創作中,刻畫了一群形態、性格各異令人感傷的客家兒女。特別是文字中對於客家方言的巧妙運用,對客家婚俗、生活習俗、狩獵習俗等具有鮮明地域色彩和族群特色的文化的描繪與敘述,賦予了作品豐富的地域特徵和民族風格。可以說,這也是一部客家文化大全。(深藍)

(《犭昔》,謝沛鴻著,作家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定價:27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犭昔二字說起(1)

說實在的,最初吸引我的是這個書名。我對作者謝沛鴻先生說,你這個書名起得好,能吸引讀者拿起你的書來。

從字面上看,《犭昔》顯然是將“獵”字拆分為二,倒很容易讓讀者聯絡到狩獵或與狩獵有關。而這兩個字究竟涵義為何,還真需要讀者頗費一番腦筋,而且,我想多數讀者還會想當然地以為,“犭”不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只是一個偏旁,不就是反犬旁嗎?若論讀音,記得泰山二斗門匾額上刻有“(蟲上加一撇)二”二字,據說該讀作“風月無邊”,那麼,此“犭”是否也可讀作“反犬”?

——作者從一開始就為讀者設定了一個很好的“敘述圈套”,引導讀者閱讀這部作品。我認為,這也不啻一

《昔狗影片》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