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實這裡邊,最高明的人是趙王。廉頗是聯秦派,趙王當然知道,而且意識到如果單單讓廉頗用事,國家和秦走得太近,與他國關係持續惡化,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藺相如,使其與廉頗形成一個平衡。

趙王為什麼一定要實現“平衡”呢?這與戰國的形勢有關。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六國論》,那裡邊的主要觀點“六國之滅,弊在賄秦”,總體是不錯的,但又有一點不對。因為秦以外的六國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各懷國是的個體,互相之間因為利益而分分合合,如果秦曾經因內亂而弱,那麼統一天下的還不一定是誰,所以當時的各國,包括秦,都在外交上是不斷搖擺的。趙國處在各國中間,也必須時時留有餘地。這是宏觀上的平衡。

還有微觀的平衡。那時候沒有實現大一統,各國之間,人才是流動的,其中各種傾向的都有,有魯仲連那樣的俠士,也有蘇秦張儀這樣的投機政客。他們的能量是非常大的,甚至達到一力興邦,一力亡國的程度;甚至他們之間,還有私下的默契,甚至曾經有A國大臣興兵攻打B國,B國初戰不力,換了一個元帥,進犯者就退兵了,於是後進的元帥加官晉爵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那A國的大臣和B國的新帥,私下是有關照和交易的。

趙王要想讓自己治下的能人既形成合力,又互相制約。他清楚地意識到,實現派系間的平衡佈局非常重要。

這之後,廉、藺合力,攻打齊、魏,占城略地。

且看,趙國實現“將相和”以後,秦國就害怕趙國、不敢來犯了嗎?不是。秦國還是要來進犯,因為趙國朝廷上平衡了,軍事上沒有平衡,對秦國的戰線還沒有得力的將領。於是,趙王又推出了一個重量級人物,這個人就是趙奢。

其實,《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四個人的合傳。司馬遷把這四個人作合傳,你應該明白他的含義了吧。

趙奢是個傳奇人物。這位名將是稅務稽查員出身,因為稅收得好,後來做了趙國稅務總局的局長。後來,國勢危機,趙局長棄賬從戎,一舉成為趙國名將。

將相和八年之後,秦國與韓國進犯趙的軍事要地閼與。趙王找來廉頗,問: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頗能怎麼回答?

路遠,地險,敵強,沒有勝算。

趙王又找大將樂乘。

回答和廉頗一樣。

最後找來趙奢。。 最好的txt下載網

“將相和”只是貌合(3)

趙奢:兩軍鬥險,亮劍,勇者勝。

趙奢就領兵去了。

閼與之戰是戰國中期的一次著名戰役,此戰秦軍大敗。趙奢一戰為趙的西部邊境打出了10年的和平——可惜趙國沒有抓住這10年時間發展國力。而秦國佔據巴蜀以後,國力發展得也確乎太快了。

趙奢回國就被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列。這樣,趙國在軍事、外交上,實現了人才的完美佈局,成為一個階段性強國。

四年之後,趙惠文王死了。他很厲害,能調和鼎鼐,令將相和,可他兒子就沒這麼厲害了。

趙孝成王一登基,秦國立即來攻,做軍事試探。當時,國君幼小,太后臨朝,趙奢又死了,對秦作戰沒有大將,藺相如提出請齊國派救兵。須知,齊與趙仇恨很深,態度怎麼鬆動呢?原來,在此前五年,趙最後一次進犯齊,這次領兵的人便是藺相如。這一戰打得奇怪:兩軍剛剛對峙,趙就主動與齊言和了——將相和的好處正在這裡,需要紅臉就推出紅臉,需要白臉就推出白臉。

那次言和,正是此次求救兵的基礎。不過,齊提出一個要求,要趙派國君的小弟弟長安君去當人質。太后不同意,於是左師觸龍去勸她同意,是為《觸龍說趙太后》。

齊國救兵一到,秦國本來就沒準備決戰,於是退兵。

趙孝成王七年,因為執政的平原君處置失當,秦趙矛盾再次激化,雙方在長平對陣。那時候,藺相如已經處於病退的狀態。孝成王派廉頗領兵。

為什麼用廉頗對付秦國呢?因為趙奢死了。

廉頗打得怎麼樣呢?初戰不力,深溝高壘,避戰。應該說,廉頗是忠臣,他不出戰,是避免決戰,要儲存趙的軍事實力。那時候,秦趙的力量對比,比完璧歸趙、將相和的時候更懸殊。此時的廉頗已經開始轉變自己的傾向,他這次避戰,是出於軍事考慮:趙軍本土作戰,補給線比秦軍短、安全。

須知,趙國是騎兵厲害,對峙並不符合趙軍的作戰

《左翻的書》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