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內部反對北伐的人看,比如李嚴、譙周等人,這些人都是蜀漢政權中 “本土派”的發言人。所謂“本土派”指的是益州出身的大臣和將領,諸葛亮重用的,則大多是荊州人。劉備伐吳,以益州將士為主力,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益州出身的高層人物(主要在軍隊方面),一下子損失不少,百姓更是多有破家之痛,所以本土派的態度基本都是反戰的。譙周曾專門寫《仇國論》反對北伐。諸葛亮強調“先帝之殊遇”和自己的“職分”,正是要壓倒反對派的輿論:你們反對我,就是反對先帝立國的國策,我自己作為一個老病號,還要不得不出去砍人,你們再把詞鋒落在我頭上,就太沒有道理了。

蜀漢有雙隱形的翅膀(3)

權臣的政略書

諸葛亮是在建興五年上這篇《出師表》的。這時候,漢昭烈帝劉備已經死去五年了,而孔明在表文的統共631字中,提“先帝”有十三處,“臣”字自稱(加上結尾省略處)一共也是十三處,“陛下”則只有七處。而且對陛下也都是教誨口吻。

權臣的氣勢展露無遺。

有人問:上《出師表》時,已經21歲的劉禪並不是昏君,諸葛亮難道不該歸政嗎?

從《出師表》的主要內容看,當時的“歸政”時機遠未成熟。“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這講出了一個實情:劉禪在劉備留下的這些先朝老臣中,是沒有威望和不受信重的。他們之於先帝是報恩,而對於你劉禪只是連帶的忠誠。

當年,劉備入蜀,為了安撫益州本土派,任用了其中的譙周、尹默、來敏、郤正等人為太子劉禪的親信與師傅,意思就是將來劉禪登基,將主要使用本土派掌權。劉備更娶了益州豪族吳氏的女子為皇后。作為交易,本土派容忍荊州派先在蜀漢掌權。可是,劉備沒有想到自己“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只好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物,李嚴則是“荊州派”與“本土派”之間的騎牆派,後來被諸葛亮排擠掉了。諸葛亮雖然也重用過楊洪這樣出身本土派的人,但在實權位置上,他任用的幾乎都是荊州派。

看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不久開府理政(實際就是攝政)的班底:董和(董允為其子)、郭攸之、劉巴、馬謖、陳震、呂乂、廖立、魏延、楊儀、霍峻、王連、向朗、向寵、蔣琬、費禕、鄧芝、董厥、樊建……這些人都是“荊州派”。他後來著重提拔的姜維也不是益州人。

再看看當時朝廷中的“本土派”:彭羕(此人才華出眾、鋒芒畢露,後來被諸葛亮幹掉)、李嚴(荊州出身,在益州出仕)、張裔、楊洪(最先主動投靠諸葛亮後成為其親信)、費詩、杜微、周群、杜瓊、孟光、來敏、尹默、譙周、郤正、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張翼……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能夠進入蜀漢的權力中樞。

諸葛亮依靠荊州人,一旦他還政於劉禪,表面上劉禪親政了,可那些荊州人仍會聽諸葛亮的,而益州人則會急於上位,劉禪也將把益州人提拔上來,擠掉荊州人,這樣劉禪的宮中和諸葛亮的府中就會形成政治對立,政出多門,發生內耗甚至內亂。這種形勢對於劉禪而言,反而是不利的。

這就和劉備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不能提前傳位於太子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除去壓制反對派的質疑,主要的意思是敲定自己“遠離”之後,朝廷中的權力劃分方案,以及劉禪應該怎樣做,才能與自己的方案配合好,與留在府中的人協調好。

那麼,諸葛亮的方案又是什麼呢?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意思就是要政出一門。哪一門呢?當然是府中。這是明言,告訴劉禪你不要干涉府中政務,我諸葛亮走後,國政繼續由府中處理。“刑罰賞賜的事情,自然有有關部門去處理,你就不要費心了。”

陛下在宮中如何學習理政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荊州人,是先帝簡拔給劉禪的,是劉禪與荊州派之間的聯絡員、協調人。

接下來,諸葛亮特別提到了中領軍向寵。此人也是荊州人,一直掌管成都地區的禁衛軍以及附屬部隊,負責中樞衛戍,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諸葛亮

《左翻的書》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