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平原君的門客,因為這件事,有一半的人改投到了信陵君門下:這就是黑社會名人毛公和薛公的無形影響力。
魏公子居趙十年,不斷發展自己的情報網。
第十年,秦攻魏,魏王請公子回國領兵抗秦。公子邀集各國軍隊,號令威儀,身佩五國帥印,擊破秦軍,收復失地,一直追到函谷關。秦人在關中龜縮不出,歎服魏公子的厲害,痛定思痛之餘,也發展起自己的情報網,其創始人正是文信侯呂不韋。
呂不韋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魏公子,很快,魏王中了反間計,不再信任公子。魏公子心灰意懶,遂狂歡而死——不愧一代風流人物,死都死得這麼有個性。
公子死後十八年,魏國滅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興也無種,敗也無種
——《陳涉世家》沒有寫到的事
高中課文《陳涉世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兩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廣為後人引用。課文從《史記》中選用的部分,從陳勝微末時顯露野心開始,到原楚國各地叛亂響應陳勝造反,戛然而止。
這就像我們對小時候看的很多電影的記憶:鬥爭的形勢風起雲湧了,勝利的旗幟扯滿山下了,主角人物在這樣的背景中走到懸崖頂上,大手向遠方一揮,鏡頭緊跟一個上半身特寫——影片到這裡,也總是戛然而止。
後來呢?
翻開《史記》原文,我們可以看到,陳勝稱王以後,也是有很多故事起伏的。陳勝、吳廣的事業,最終以敗亡而告終,而他們的敗亡經歷,卻也正是和後世很多造反者走了同樣的路子。可見,英雄不讀書,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敢想敢幹,壞的一面則是不知借鑑歷史教訓,等到後期逐漸聽說興亡典故時,往往已經積重難返,難以挽回敗勢了。
要了解陳勝失敗的歷史真相,除了去翻看一下《史記》原文,還應該瞭解一下時代的背景。
在戰國時代,華夏文化圈基本上還是一個貴族的社會。但秦滅六國,掃蕩孑遺,大國分解為郡,小國多置為縣。大小貴族的封建領地被統統摧毀,舊王侯都淪落為平民。比如,張良就是原韓國的貴族,國滅後無家可歸,又沒有產業,只好加入了恐怖組織,去刺殺秦始皇。
所以,到秦二世時,天下已經沒有什麼“王侯”了。秦的爵秩裡還有關內侯和徹侯,但那都是靠軍功和事功取得的俸祿稱號,沒有地方行政權,而且一般不許世襲,即使有個別世襲者也要累世遞降。
那時候,想做官要以吏為師,學習公務和律法,考試合格後,從最低階的小公務員做起,成績優異者逐級擢升。所以,即使平民,也有位列公卿的可能,秦朝上下,只有皇帝一家“世襲罔替”。
可以說,秦朝的出現,等於已經去掉了舊時代王侯將相的“種”。
所以,陳勝所宣言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並不是“王侯將相不該由血統壟斷”的意思,而是“王侯將相,我們想去做就能做,想怎麼做上就怎麼做上”的意思。而且,從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話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陳勝自詡為“鴻鵠”,天生就比“燕雀”有志向和理想,已經自我認定為可做王侯將相的“種”了。
但,正因為秦消滅了貴族世襲制,又沒有與民為善,反而鞭笞虐使,無所不至,所以六國人均不以秦帝為宗主,也絲毫沒有忠順的概念。況且天下受壓迫過甚,大家生不如死,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不能用“死”來威壓他們的時候,陳勝的一聲吶喊,就導致了黎民的倒戈,而因為沒有像周那樣的各路貴族的緩衝,貌似強大的秦朝頃刻間便失控倒塌,可謂自毀長城。
無論陳勝、吳廣、項羽還是劉邦,他們都是楚國人。楚國在為秦所滅的六國之中,受秦的屠戮最慘酷,與秦國的仇恨最深。所以,陳勝振臂一呼,各地楚人云湧響應。可惜的是,陳勝卻作出了三個錯誤的抉擇。
第一個是急於稱王。
陳勝從“興”到亡,一共僅6個月,可是已經稱王了,還給自己修建了宮殿,設定了百官,卻不願藉助楚國舊王室在楚人心中的慣性權威。過早暴露野心、私心,只能帶來英雄豪傑們的離心,到最後,陳勝身邊只剩下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和投機分子。最後他死在自己的車伕手裡,這也不是偶然的。
所以,後來朱元璋採取“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戰略,最後成功了;洪秀全卻走上陳勝的老路,結果後人都看到了。
第二個是偏信、專斷。
《左手翻教程》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