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求只能是針對行為的。德性與行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二者若想統一,具有一致性,行為必須具有普遍性絕對性,而不能見人下菜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如此就不能證明你有德性,你有德性,就必須如此。德性與行為的普遍性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所以,我們定義道德,就有兩個切入手段,一個是從德性上入手,一個是從行為上入手。要關注根,不能重視末。從行為上入手,就是本末倒置,它就表現為一些原則要求,就會流於規範之弊。從德性入手,道德才能成為主動性的東西、本身的要求,而不是外來的要求。這時才能分清道德與法的根本區別。

把道德要求作為規範,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是可以的。因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性格也尚未成型,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一個成型的人來說,道德是規範不了他的。能按道德規範去做的人,沒這種規範,也照樣會做道德行為;不能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人,有這種規範,也等於零,他也不會按之去做。

把道德視為規範,就要犯教條主義錯誤。法律作為強制規範,它涉及到的地方,明確禁止的行為,對人有阻嚇作用;面對未規定到的漏洞,新出現的情況,它就無可奈何。即使對社會有危害,它也乾著急沒辦法。這就是規範之蔽。道德作為規範也一樣。每個人都可列出很多種道德品行,如勇敢、正義、自制、誠信、遵守十戒、禮、孝等等,每個國家和民族又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道德規範。但是,無論你規定的多麼細,你都無法窮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到的地方需要道德,未規定到的地方就不需要道德了嗎?世界是複雜的,社會更是如此,在各種各樣新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件面前,在各種紛至沓來的新鮮情況面前,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倡導勇敢、自制、公正、誠信、禮、孝、助人為樂等等有形的規範,面對死亡威脅,為了保護別人需要勇敢;有時為了大義將仇恨嚼碎嚥下肚去,被稱為胸懷大度有自制力;有時需要謙卑有禮有時需要說話算數言行一致。。。。。。道德是水,遇見碗是碗型,遇見窪地為池塘、為湖泊,遇見溝渠為河流,升到空中為雲霧,落到地面則為雨雪冰雹,實在沒有一定之規。有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就能看出別人在你心中的份量,就會令人感到溫暖受到感動。這種沒有什麼犧牲的行為與做出重大犧牲的道德行為沒有質的區別,只不過是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應而已。這照樣能看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在瑣碎的生活中,在時時刻刻面對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中,也照樣需要道德。無法相信一個在平常生活中對誰都冷漠刻薄的人在重大的關鍵時刻能為別人作出犧牲表現出勇敢公正的精神。這種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時時刻刻會出現的對道德的瑣瑣碎碎的需要,是無窮的,是無法規範的。道德有形,即為形限。最佳的對策,就是採取守勢,專注德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使道德不成為過時的東西,不成為阻礙,不成為束縛,不成為表面的東西。

第六

道德的核心

此時的道德,脫離了諸形所限寓於品性之中的價值取向,是個什麼呢?是個虛嗎?換句話說,道德的核心是什麼呢?在眾多優秀品質中,哪一種能貫穿在各種道德行為之中,能對它們統而率之呢?人們一旦擁有了它,再遇到具體情況具體選擇時,自然而然就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應勇敢時勇敢該禮貌時禮貌呢?它就是仁慈。讓我們以傳統儒家道德為例,論證一下這個問題吧。

仁義禮智信孝悌等中國儒家主張,是中華民族的經驗總結、歷史的智慧,是對道德精闢的概括,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你會越品越有味、越想越正確,這也是它兩千多年來對中華子孫影響歷久不衰的原因。這種宣傳道德主張的方式有其與實際聯絡緊密、要求詳細具體、易於理解、易於踐行的特點,在環境、時代未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影響深遠,作用巨大。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遷,其弊端也就一覽無餘:一個概念內涵越大外延越小,適用性就越短越窄;越具體,短期內越有效越重要。但情況一變,它就無所適從了,就成為了教條,就從具體幹化為一般,只能以偏概全、束縛後來人,成為不講理的主張。在令人無法贊同、無法理解的情況下讓後人盲目地照著做,好東西也就變成了惡,成為殺人之利器。

這是由儒家主張的表現形式決定的。

什麼叫孝?孔子不會像老子那樣從道的角度為其找出根源,也不像西方倫理學家那樣刨根究底抽象出一個

《道德的歷史演變規律》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