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陸遜之手。所以,陳壽禁不住稱讚道:“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同上。夷陵之戰的實踐充分證明,陸遜作為三國時代超一流的軍事家是當之無愧的。
。。
孫吳立國之柱石——陸遜(5)
以國力而論,吳、蜀二國相差無幾,故陸遜打敗蜀國,取得荊州、夷陵之戰的勝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對付曹魏,孫吳則明顯以弱抗強。曹魏大臣劉曄在分析三國鼎立的形勢時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國(指曹魏)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三國志》卷十四《劉曄傳》注引《傅子》。誠然,劉曄之辭有誇大之嫌,但毋庸置疑,曹魏的綜合國力是三國中最強大的。王夫之曰:“蜀漢之義正,魏之勢強,吳介其間,皆不敵也,而角立不相下,吳有人焉,足與諸葛頡頏;魏得士雖多;無有及之者也。”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證之於史,船山先生所言極是,吳國雖小,但與“勢強”之曹魏、“義正”之蜀漢“角立”,從來就不落“下風”,其原因乃“吳有人焉”,孫吳“英傑”前仆後繼,源源不斷。赤壁之戰周瑜大破曹操,孫權在江東的基業得到了鞏固。接著,呂蒙又奪取了荊州,孫吳的疆域進一步得到擴大。但迫於“魏之勢強,蜀漢之義正”,孫權遲遲不敢稱帝。“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注引《魏略》。故直至曹丕、劉備崩逝後,孫權仍未即九五之尊。孫權在等待時機,即吳國不僅能戰勝蜀漢,而且要打敗曹魏,在氣勢上完全震懾住魏、蜀二國。
公元228年,魏、吳石亭之戰爆發,陸遜再立戰功,大破魏國大司馬曹休於淮南石亭。《三國志·陸遜傳》載:“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休果舉眾入皖,乃召遜假黃鉞,為大都督,逆休。休既覺知,恥見欺誘,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道俱進,果衝休伏兵,因驅走之,追亡逐北,徑至夾石,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略盡。休還,疽發背死。”此次戰役的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吳國君臣,因為自孫吳奪取荊州時,為避免陷於同魏、蜀兩線作戰的困境,孫權被迫向曹魏稱臣、納貢。魏文帝曹丕一再脅迫孫權“質子”。夷陵之戰剛結束,曹魏三路大軍征討吳國。孫權一面發兵抵禦,一面“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聲稱“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孫權一時間被弄得狼狽不堪。由此可見,孫權在取得夷陵之戰的大捷後,也十分需要在軍事上同魏國決一高下,將曹魏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打下去。所以,陸遜在石亭之戰中獲得全勝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他不僅進一步顯示了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使吳國在三國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石亭之戰後第二年,即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即皇帝位,改年號為黃龍,表示與魏、蜀二國在名分上完全平等。
夷陵、石亭之戰後,陸遜聲名大震,魏、蜀二國皆視其為勁敵,不敢輕舉妄動。如孫權稱帝時,蜀漢群臣憤憤不平,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孫權乃“僭逆”,應“絕其盟好”,諸葛亮認為“今若加顯絕,仇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其實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亦耿耿於懷,若有機會亦欲復仇,但以陸遜為代表的東吳“賢才尚多”,才使得諸葛亮不敢輕啟戰端,重蹈覆轍。
魏國也深知陸遜精通謀略,善於用兵,故時時加以提防。如石亭之戰前,魏前將軍滿寵就反對曹休深入吳境。他認為“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今所從道,背湖旁江,易進難退”,《三國志》卷二十六《滿寵傳》。很可能掉入陸遜所設的陷阱。嘉禾三年,孫權、陸遜、孫韶兵分三路,大舉北伐。魏明帝曹睿御駕親征,孫權退走。恰好陸遜派出的信使韓扁被魏軍擒獲。諸葛瑾急忙寫信給陸遜:“大駕(指孫權)已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乾,宜當急去。”陸遜卻若無其事地安排將士們在營中耕地種豆,弈棋射箭。諸葛瑾不解其故,前來詢問,陸遜答道:“今便示退,賊當謂吾怖,仍來相蹙,必敗之勢也。”於是,他下令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襄陽,魏軍雖在兵力上佔優勢,但因他們“素憚陸遜”,遂緊閉城門,不敢迎戰。陸遜“徐整部伍,張拓形勢,步趨船;敵不敢幹”《三國志》卷五十
《走下聖壇的諸葛亮pdf微盤》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