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日本政府內部,又開始為了是否要展開進一步侵略中國行動,而起了極大的爭辯。日本的海外駐軍,更是積極展現武力攻伐中國的準備,在他們串聯日本軍部擴大派勢力的運作之下,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終於因為一次在盧溝橋衝突的“意外”,而全面的爆發了。假如中國沒有公開聯蘇容共的政策,日本當局是否會為了盧溝橋事變,就決定對華進行全面武力侵略,也許是有些疑問的。
一場震驚中外、戲劇化的西安事變,就此落幕,中國內部“攘外需先安內”、“抗日必先反蔣”的國共鋒相對鬥爭的時代,暫時告一個段落,國民政府開始“聯蘇容共”以準備全面抗日,那麼日本是坐視中國集結所有的力量,而進行抗日的發展呢?還是要先發制人,給中國致命的一擊?這個政策的選擇,就成了中日之間和、戰歷史演變的關鍵,與其考量的前提了。西安事變之後,日本似乎所沒有弄清楚的一點,就是蔣介石不但成為全中國所支援的軍政領袖,但是蔣也絕對不能再對日本進一步的侵略,作出任何的退讓了。日本任何區域性“蠶食”中國、迫使中國讓步的舉動,都會引爆中國全面抗日的自衛行動。
第十八章、歷史轉折的檢討
18。1 兩廣的統一
當然傳統上傾向國民黨的歷史觀點,是強烈批判西安事變所導致最大的歷史錯誤,就是使蔣介石多年企圖圍殲中共的軍事努力,功虧一簣,結果讓中共的勢力,能夠死灰復燃,終於赤化了整個中國。不過,事實是,蔣介石在面對日本一波緊過一波的亡華行動,中國缺乏實力與之對抗、國際社會又坐視不理的情形下,為了中國能夠有更多的籌碼以抗日,國民政府已經有采取聯蘇容共的政治構想與行動。
因此,蔣介石絕對不是因為西安事變的突然發生之後,才被迫接受蘇聯容共的政策'1',張學良遽然發動西安事變,只是為了穩住東北軍的軍心,減少自己子弟兵在內戰中不必要的傷亡,而將蔣介石的“聯蘇容共”政策稍為提前搬上歷史的檯面而已。
因為早在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已經多次透過親信,與中共領導人及國際共產黨人士,進行合作抗日的協商,而且雙方已接近達成協議的階段。假如當時蔣介石真的沒有聯蘇容共的打算,他大可在西安事變落幕、平安的回南京之後,仍然放手地動用中央軍,繼續追剿紅軍到底。因為在事變之後,蔣介石在全中國內部的聲望與權力,都已經達到歷史的高峰,而中央軍並沒有因為西安事變造成任何的損失,當時中央軍已經對困在陝北的紅軍,完成多路進兵的合圍陣式。
同時紅軍也沒有因西安事變而得到有效與實質的擴充,依然處在人員不足、糧彈不濟的危險狀況之下,因此假如蔣介石若是要決心繼續追剿紅軍,以六十萬以上擁有不錯戰力的中央軍,圍攻三萬多人戰力殘破的紅軍,絕對是沒有任何實行上之問題的,最多在時間上延後幾個月而已'2'。
甚至蔣介石若真的繼續追剿紅軍,也不會有人能夠質疑,蔣沒有“遵守”在西安事變受到監控時,口頭所答應停止內戰的立場。因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理由要求蔣“必須”遵守在非自由意志下,所作的任何間接承諾。何況在當時中國整體的環境之下,又有哪個政治人物真正遵守過所謂的約定、協議或保證?
而蔣介石之所以會在脫困之後,就此停止追剿紅軍,其主要的原因,絕對不是單純的為了履行承諾,或是已經錯失圍殲紅軍主力的機會,而是蔣介石決定,不如藉此機會,開始實施其“聯蘇容共”以準備抗日的政策。要不然蔣介石為什麼又推翻在西安的協議,而囚禁張學良呢?
至於有人指出,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透露出蔣介石在日記裡的抗日決心,因此造成日本決定提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說法,也是不盡正確,因為蔣介石早已在多次的重要集會場合中,不但經常公開表明國民政府堅忍建國,建軍備戰的抗日策略,同時也在設法優先實施理財練兵的抗日準備。一個正在推動現代化國防與工業的中國,逐漸開始嶄露頭角,日本當然感到如芒在背。
日本對於中國抗日國情的判斷,是以中國全面現代化、統一的發展作為指標。事實上,當時的中國已經越來越不肯向日本的壓力屈服,中國的軍力與國力也在快速增強當中,所以日本算得出來,中國準備抗日的決心與實力。因此根本不必由西安事變來透露蔣介石在日記中的心事,才讓日本決心提早對中國下毒手。當然,在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的聯蘇容共政策,取得全中國各個階層的支援,倒是影響到日本是否要採先下手為強的政策。
《中國日本第二次界大戰》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