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5部分 (第1/4頁)

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責,實是“深為蒼生蠹”。還有貶官商州時所寫的《感流亡》,描述一戶因旱荒而從長安流亡到商州的貧苦人家的艱難情形,最後同樣歸結到自己仕宦十年,無所作為,只是“峨冠蠹黔首”,所以不應該因被放逐而悲嘆。這種構架在白居易晚期詩歌中是已經出現過的。但比起杜甫以及白居易早期的同類詩歌,我們會感覺到這些詩的感動力要差得多。這是因為:第一,詩人對自己表示同情的物件的心情並未有像杜甫、白居易的一些優秀作品中那樣具有深入的理解,他們在詩中的形象顯得乾枯;第二,詩歌的後半部分歸結到自身時,在自譴中顯示出很強的自我表白意味,實際上這成了詩歌的重心;第三,這些詩在藝術上往往有些粗糙,表達“意義”的慾望比抒發情感的要求顯得更加強烈。所以說,這一類詩固然有其可貴之處,但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而上述特點,在後來的宋詩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真正能反映王禹偁詩歌藝術造詣的,還是那些描繪山水景物、抒發內在情懷的作品,如《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又如《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裡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菸。副使官閒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這二首詩作於商州,王禹偁當時一方面為政治上的挫折而感到悲哀,一方面也常以老莊哲學來寬慰自己,在大自然中忘懷個人命運的不幸。前一首中“數峰無語立斜陽”一句,以擬人手法寫自然景物,使之帶有生動的趣味,這種寫法在唐代還不多,在以後的宋人詩詞中漸漸多起來,所以值得注意。

二首詩的結句,雖著眼點不同,但都是試圖把苦悶加以淡化,也已表現出宋詩的理智傾向。這二首詩的寫法很有白居易詩的特點,語言淺切,敘述從容連貫,層次清楚,沒有突兀驚人的意象,也沒有跳蕩的表現,色彩鮮明但並不濃膩。詩中的對句,雖工整卻頗為自然,讓人感到親切而不吃力。王禹偁詩常是這樣淺易流暢、娓娓道來,而頗有情味的,像《初入山聞提壺鳥》中“商州未是無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寄毗陵劉博士》中“下岸且尋甘露寺,到城先問惠山泉”等等,可舉的例子很多。他在《馮氏家集前序》中所讚揚的“詞麗而不冶,氣直而不訐,意遠而不泥”即中正平和、自然流暢的風格,亦即是他所追求的風格。

另一方面,王禹偁也吸收杜甫詩的某些特點。據說,他兒子說他的詩與杜詩相似,他便喜不自勝,自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賦村居雜興詩二首……聊以自賀》),他還說過“子美集開詩世界”(《日長簡仲鹹》),對杜甫備加推崇。因此,在王禹偁詩中常可以看到杜詩的痕跡,如《新秋即事》三首之一:

露莎煙竹冷悽悽,秋吹無端入客衣。鑑裡鬢毛衰颯盡,日邊京國信音稀。風蟬歷歷和枝響,雨燕差差掠地飛。系滯不如商嶺葉,解隨流水向東歸。

詩寫羈旅中的孤獨淒涼之感和對京城的思念,透露著在政治上不甘沉落的心情。不但內涵與杜甫的詩近似,那種嚴謹的、開合變化的結構,起伏頓挫的格律、工整的對仗、情與景的相互襯托,都與杜詩相近。只是它不像典型的杜詩那樣沉鬱有力,氣象壯闊。而比起率意淺切、舒緩流暢的白體詩來,它顯得結構緊密多變化,語言上經過更多的錘鍊。其實,就是前面所舉出的《村行》和《寒食》,雖說學杜詩的痕跡沒有《新秋即事》這樣明顯,但也是寫得比較細緻而又曲折和含蓄的,並不是一味的流滑。此外像七律《再泛吳江》、《今冬》,七絕《杏花》、《春居雜興》等,也是如此。因此,清人賀裳說他“雖學樂天,然得其清,不墮其俗”(《載酒園詩話》)。

如果深究到人格方面,那麼可以說:王禹偁雖羨慕白居易的放達,卻學不到白居易後期那種閒適自在,內心總有拂不去的苦惱;雖敬仰杜甫的為人,卻也學不到杜甫的執著與激情,故其詩風亦依違於兩人之間。

北宋初年,白體是許多人喜愛的詩歌風格,但相當多的人是因為它淺近易學、流利爽滑,所以不免寫成順口溜似的缺乏詩味的作品。歐陽修曾舉“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為例,譏笑達官貴人“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得於容易”(《六一詩話》),徐鉉與王禹偁則在學白居易的同時,汲取了其他因素,形成自己的特點。尤其王禹偁,對北宋下一代詩歌風氣,在多方面具有開啟的意

《中國文學史是什麼》 第8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