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 (第1/3頁)
冰臨神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帝的姓名由韓射改為韓枡,元月初一正式登基,大赦天下,啟用新年號“道衝”。
在傳抄的邸報中,年號更換波瀾不驚,大臣遞交奏章,太后曰可,並無半點跡象暗示其間曾有過波折,史書上甚至不值得為此記一筆,全然沒有韓孺子在位時太后與大臣之間的明爭暗鬥。
真相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幾天前,在侯府書房裡,楊奉將這件事又當成問題拋給倦侯,韓孺子這回倒不用冥思苦想,他已經掌握一些線索,足以得出結論:“半年前的那次宮變失敗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太后,更不是重奪南軍大司馬之位的崔宏,而是朝中的大臣。兩強相爭,都要爭取大臣的支援,太后所放棄的一切,都是在為了討好他們。”
楊奉點頭表示贊同。
韓孺子繼續思考,心中生出一點疑惑,“都說崔家權傾朝野,百官皆出崔氏門下,為什麼我一直沒有看到呢?”
韓孺子想起自己在位期間,崔宏在關東戰敗,滿朝震動,群臣在勤政殿爭議太傅是否與齊王勾結,雙方各有道理,即使在那種情況下,也看不出誰肯定就屬於崔家的勢力。
至於那場宮變,參與者更多的是江湖人物,朝中官吏極少,位高者就一個俊陽侯花繽,還另有私心。
“權傾朝野、結堂營私、禍國殃民、悖逆不道……這都是大臣的說法,你得學會辨別這些詞彙背後的含義。”
“你是說‘崔家的勢力’是大臣們編造出來的?”韓孺子難以相信。
楊奉笑了幾聲,“你還是太年輕,可惜郭叢離京了,你真應該拜在他的門下多學一陣。”
韓孺子更糊塗了,郭叢曾經給他講授過《詩經》。若論令人昏昏欲睡的功力,郭叢在幾位老先生當中絕對能排第一,韓孺子想不出自己能學到什麼。
楊奉卻不做解釋。繼續道:“剛進宮的時候,倦侯以太后為敵人。可是宮變之際,倦侯卻選擇站在太后一邊,為什麼?”
“因為皇太妃和東海王的威脅更大,是他們把我逼到太后那邊的。”韓孺子覺得這根本無需解釋,自己當時沒有別的選擇,可是話一出口,他開始明白楊奉到底想說什麼了。
楊奉笑道:“很多人都跟倦侯一樣,被迫投向某一方。這種投靠沒有忠誠,只有見風使舵,崔家當然有自己的勢力,但那都是崔家的親友,數量不多,更多的大臣是在隨波逐流,太后逼得緊一些,他們投靠崔家,太后稍稍鬆手,他們寧願保持中立。太后若是招手,他們很可能輕易背叛崔家。”
“可要是崔家扶植東海王當了皇帝,形勢就會調轉。”
楊奉點頭。聰明的倦侯總讓他想起之前的另一個學生,他們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更長,關係也更融洽,可惜……楊奉不願再想下去。
道衝元年元月初一,普天同慶,昨夜的爆竹香氣還未散盡,韓孺子與眾多貴戚一塊入殿朝拜新帝,各地的諸侯也都趕來,其中數位也有入宮不拜的特權。韓孺子與他們站在第一排,在禮官的指示下。向寶座上的新皇帝躬身行禮。
韓孺子就在這時想起了他與楊奉的那次交談,心中感慨萬千。當初他坐在上面時,曾經對下面的大臣有過幻想,以為會有某位耿直大臣挺身而出,幫助自己擺脫傀儡身份,最終的結果卻是他的退位。
如今他站在下面,仰望上面的新皇帝,終於理解大臣們當初為何無動於衷。
登基大典結束,韓孺子回到侯府之後,立刻找來楊奉,滔滔不絕地向他講述自己的感受。
以下觀上,皇帝就像是寶座的一部分,沒人知道那個胖乎乎的小孩究竟在想什麼,可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會引來無限遐想:小皇帝向旁邊望了一眼,這表明他心不在焉,對帝位沒有清醒的認識;小皇帝輕輕扭動一下屁股,這表明他意志不堅,很可能熬不過殘酷的鬥爭;旁邊的太監說話時,小皇帝微微側身傾聽,這表明他依賴宦官,不信任大臣……
韓孺子知道這些猜測有多可笑,也知道它們有多大威力,沒人願意幫助可能失敗的人,誰都想站在勝利者一邊,就連他自己也不例外,幫助小皇帝的風險太大,而投向太后,或者只是袖手旁觀,才是更安全的選擇。
當初的大臣們對韓孺子大概也是這麼想的。
可是宮變的時候,自己的表現不夠優秀嗎?韓孺子稍一回憶就明白********,他當時所做的一切都發生在深宮裡,除了幾名太監,無人得見,當外面的大臣們突然得到太祖寶劍時,可以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未必全都歸功於皇帝。
《孺子帝筆趣閣無彈窗全文》 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