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是不當著孩子面,他們總會說:
“這孩子脾氣太大了!”
“這孩子很粗心!”
“這孩子不愛學習!”
……
家長這樣做就是給孩子一種負面的暗示,給他們貼上了一種負面的標籤。也許孩子自己已經知道“脾氣大”、“粗心”等都是不好的習慣,本來正想改正呢,但當孩子接收到的負面暗示越來越多時,他們就會真正地接受這種負面暗示,真正認為“脾氣大”、“粗心”等就是自己的一個改不掉的缺點了,從而再也不想去改掉這些壞習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3)
事實上,這是一種負強化效應。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所以,家長與其與孩子的“壞脾氣”、“壞習慣”等作鬥爭,不如適當地表揚孩子的好習慣,利用正強化法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方法二:將壞習慣與興趣、愛好相結合——尋找突破口法
習慣的養成是一種長期積累的結果,有些時候,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壞習慣對於自己的成長不利,但往往由於惰性,孩子還是不願意與家長合作。
5歲的小茹不講衛生,吃飯之前就是不洗手,針對這一點,媽媽給她定了一條規矩:不洗手就不允許吃飯。但小茹絕不向媽媽屈服,不讓吃飯就不吃,反正就是不洗手。為此,母女倆竟然冷戰起來,最後,媽媽怕孩子餓壞了,便不得不向孩子“投降”。如此,小茹養成了飯前不洗手的壞習慣。
在一般情況下,強制的辦法是不可能成為孩子改掉壞習慣的動力的。家長幫助孩子改正壞毛病,就如同醫生給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針灸時,醫生如果沒有摸準穴位就隨便給人扎針,不僅不能得到好的治療效果,反而會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在改掉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針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沒有找對,孩子不僅不會改掉壞習慣,而且還有可能對家長的教育方式產生反感,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對了,孩子就會在習慣培養的道路上前進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壞習慣“屢教不改”的情況下,家長就應該試著去尋找其他“突破口”,尋找孩子改掉壞習慣的內部動力。
一般來講,家長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去尋找他們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激發起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慾望。
例如,小茹媽媽後來是這樣做的:
後來,小茹媽媽想了個好辦法。她知道孩子喜歡聽科幻故事,便找了一些與衛生知識有關的科幻故事講給她聽。看著孩子睜大眼睛驚奇的樣子,她故意引導孩子:“你願意讓成千上萬個細菌進入你的肚子裡嗎?”
“當然不願意了,可是,那些細菌在哪裡呢,我怎麼看不到它們呢?”小茹睜大眼睛看著自己的雙手。
“傻孩子,細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科學家的顯微鏡下才可以看到。”
瞭解這些知識後,每次吃飯前,小茹都會乖乖地去洗手,偶爾發現爸爸不洗手就吃飯時,小茹還會一本正經地“教育”爸爸:“爸爸,你想把成千上萬的細菌吃到肚子裡嗎?”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願意改掉壞習慣,並不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些壞習慣的害處,往往是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沒有深入他們的內心,或者說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他們不喜歡。這時,家長無論怎樣努力,孩子還是不肯改正壞習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把孩子的缺點與孩子的興趣聯絡起來,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媽媽一樣,透過講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讓孩子意識到不講衛生的後果。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從而願意主動去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了。
當然,家長在找到孩子壞習慣改正的突破口之後,對孩子進行引導時,教育意圖不要太明顯。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我給你講這個故事,就是為了改掉你的壞習慣。”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會使孩子感覺到枯燥無味,還會引發孩子的警覺和敵意。所以,“潤物細無聲”,家長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壞習慣,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4)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負效應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天,梭子魚、蝦和天鵝要把一輛小車從大路上拖下來,它們都使出了全力拉這輛車,到最後,他們都累得不行了,車子還是在原來的地方
《孩子的心理學和家庭教育》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