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8章 迷弟 (第1/4頁)

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電影很美,無論是畫面還是配樂都賞心悅目,而且也講了很多故事與道理,布萊斯特導演,你認為《遇見喬·布萊克》的主題是什麼?愛情、生命、死亡還是宗教?”《紐約客》的記者最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並且很巧妙的繞過了所有難堪的問題,轉而從電影主題上下手。

像《紐約客》《電影評論》這樣專業電影雜誌的記者,心態調整的還是比較快的,因為他們做電影雜誌追求的真理就是四個字“客觀公正”,雖然先罵後誇有點自打自臉的嫌疑,但是為了雜誌口碑該對自己扇的巴掌還是要扇下去,不然損害的就該是他們雜誌的行業權威地位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不過也有不少媒體記者,正在挖空心思想著影片的缺點,他們不希望,也不想要改變立場,例如《娛樂週刊》的記者安德烈·艾奇遜,他早在威尼斯電影節舉辦期間就將《遇見喬·布萊克》抨擊的體無完膚,言辭激烈到只能堅持自己立場到底了,無論影片有多好,哪怕明年春天斬獲了奧斯卡,安德烈·艾奇遜也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的。

馬丁·布萊斯特導演從主持人手裡拿過話筒,想了想後,說:“親情、愛情、生命、死亡、宗教這些電影全都有涉及,但我想的是,電影的主題並不是它們中的哪一個,而是全部,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做總結的話,應該就是‘美好’吧。愛情的美好,親情的美好,友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甚至死亡都有其美好的一面,當然了,整部電影中最美好的我想應該是威爾,剛剛,當他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我發現身邊好多人的眼睛都看直了,就跟當初拍攝時他從化妝室走出來,攝影棚裡其他人的反應一模一樣——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甚至還有梅林的鬍子,剛剛都有誰忍不住發聲了?我敢打賭我聽見了不下於五次的抽氣聲。”

現場先是安靜了一秒鐘,然後人們鬨堂大笑。

觀眾們咧著嘴巴“哈哈哈哈”,他們被馬丁·布萊斯特最後的幽默逗的樂不可支,那讓他們想起自己和朋友剛才對著銀幕上的死神流口水的花痴模樣,那真的是太太太太蠢了。

但是單純覺得好玩的也只有觀眾而已,舞臺上下,很多電影主創和媒體的內心都是極度驚訝的。

特別是在馬丁·布萊斯特回答完問題,主動又友好的將話筒遞到威廉手裡的時候,威廉一邊伸手接過,一邊都忍不住露出了些微詫異的眼神。

威廉和媒體們驚訝的內容是一樣的:幾個月前環球內部曾因電影到底要不要重新剪輯發生過數次爭論,導演馬丁·布萊斯特站在一方,而身為影片主演威廉不僅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上,甚至促使環球總裁朗·梅耶否決了馬丁·布萊斯特剪輯的版本在北美公映,致使馬丁·布萊斯特大怒,不僅單方面中斷了和威廉客套的友誼,甚至連去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都沒想過帶主角一起,這件事在好萊塢根本不是一個秘密,人人都知道《遇見喬·布萊克》的導演和主演鬧翻了,為何現在馬丁·布萊斯特居然主動朝威廉示好了?

“威尼斯之後,我已經意識到曾經固執的我犯了多大的一個錯誤,你的堅持是正確的,威爾。”在遞話筒的時候,馬丁·布萊斯特刻意將後腦勺對著臺下,用壓的很低的聲音對威廉快速說:“我想你使我避過了一次事業滑鐵盧,謝謝,威爾,還有對不起,為我之前愚昧的行為。”

這就解釋的通了:自從環球做了要奪走馬丁·布萊斯特最終剪輯權的決定後,馬丁·布萊斯特因為憤怒和固執,已經很久沒去關注電影的後期製作了,也從未看過環球宣佈公映的兩小時北美公映版本,但是在經歷過威尼斯電影節的難堪之旅,以及今晚的首映,馬丁·布萊斯特終於發現,這一次正確的不是他,環球選擇的版本的確是比他自己的更好,而且好的不是一點半點,故事更易懂,主線更明確,節奏更緊湊,各個支線故事的劇情分配也更合理,對比過後,馬丁·布萊斯特不得不承認曾經的自己是錯誤的。

如果今晚上映的不是環球的版本,而是自己親手剪輯的三小時電影,結果會怎麼樣?

大概,觀眾們的反應會和當初在威尼斯放映時一樣吧——放映一個小時的時候就有人在打哈欠,大規模的提前離場,影迷毫不留情的批評吐槽,記者尖酸刻薄的挖苦提問,第二天的報紙新聞,更是能將人氣的直接心臟病發<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這樣的場景對任何一個導

《影帝的誕生完整版影片》 第148章 迷弟(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