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信心不足,如果招兵買馬,那些效率低下、腐敗嚴重的地方政府,能積極支援自己嗎?曾國藩前思後想,還是決定給湖南巡撫張亮基寫一封信,想推脫此事。信寫好後還沒有發出,一個驚人的訊息傳來,武漢失守,不久前剛剛見過面的湖北巡撫常大淳被殺。曾國藩非常震驚,局勢的危急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耿直的曾國藩覺得自己應該挺身而出了,即使不成功,但只要成仁,又何妨?正在曾國藩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老友郭嵩燾專程趕到湘鄉,為曾母弔唁,到達白楊坪時,已是深夜了。稍稍吃了點東西之後,兩人秉燭而談,郭嵩燾力勸曾國藩起事,郭嵩燾認為此時如果曾國藩不振臂一呼的話,那麼,中國文化的道統將難以傳承。郭嵩燾的鑿鑿言辭,讓曾國藩打消了顧慮。曾國藩決意地投身於戰爭的塵煙之中了。
四十二歲的曾國藩投身於這一場戰爭,絕對可以看作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在中華帝國長長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朝代,是以這樣的方式力挽廟堂於既倒的。更多的時候,民間的力量往往選擇朝廷的對立面,捲起狂飆和巨浪,加速一個朝代的毀滅。但這一次,由曾國藩出面組織的民間力量卻站在了朝廷一邊,尤其是廣大的知識分子,幾乎是一邊倒地站在了道統一邊,像圩堤抵禦洪水一樣抵禦著外來宗教對於本土文化的侵蝕。太平天國在民間知識層的頓然失勢,讓這個政權一下子頭重腳輕,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失敗的命運。
捲入這場戰爭,同樣可以看作是曾國藩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其實對於曾國藩來說,回鄉練勇,也是對他個人的挑戰和超越。以科舉入仕的曾國藩雖然一度在京城風光,但往下的前程,已屬於既定:一是如京城蠅營狗苟的官僚一樣,亦步亦趨,像一頭轉磨的驢子一樣在中央六部慢騰騰轉上一圈,緩慢地獲得升遷,耗盡自己的生命;或者,像那些窮酸的翰林閣老,一輩子皓首窮經,終老於灰濛濛的故紙堆中,變成一條僵死的蛀蟲。雖然一直酷愛讀書,但對於那種僵死的生活方式,曾國藩並不熱衷,曾國藩追求的是“經世致用”,他更願意去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主意拿定之後,曾國藩一邊處理善後之事,一邊頻繁與外界聯絡,想獲得更多資訊。各方反饋來的訊息,讓曾國藩對於形勢也有了一個準確的判斷。曾國藩考慮的是,如何在濃雲密佈的戰爭風雲之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 亂世從軍(3)
很多年後,當曾國藩回憶起自己的人生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命運的不可捉摸,作為一介畢生鍾情於學問和操守的書生,就那樣突如其來地陷入了戎馬生活中不能自拔。這樣的結果,明顯地帶有宿命的意味。曾國藩曾自嘲說當年從軍主要是自己想“賭口氣”,是為了自己的自尊。實際情況確是如此,熟讀《論語》的曾國藩當然懂得《論語》上那一句著名的話:“夫道失求諸野。”在曾國藩看來,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是自己的責任。曾國藩就是想以自己的行動,達到挑戰自我的目的。雖然曾國藩一直看起來循規蹈矩,但這個湖南佬卻天生執拗剛強,很認死“理”。在他看來,數千年的道德和文化,代表著“天理”。現在太平天國隨意否定這種道德,就是要與“天理”挑戰,代表著“魔”與“妖”。在這個關鍵時刻,朝廷示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分子,這個時候,自己不挺身而出,又待何時呢?——這樣的想法和命運,不僅僅是曾國藩個人的,也是所有“湖湘集團”的想法和命運。
從曾國藩出山的那一天起,他就有了一個長達十多年的對手——小自己一歲的洪秀全。洪秀全與其說是曾國藩正面的對手、戰爭的對手,還不如說是曾國藩文化的對手、人格的對手。可以說,在曾國藩順利地進入科舉之前,這個破落地主的後代與洪秀全的家境和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只不過,科舉上的成敗讓他們的命運南轅北轍——曾國藩順利中第,而洪秀全名落孫山。自此,二人走上了一種迥然不同的道路:曾國藩成為了既成道統的捍衛者,而洪秀全則全力破壞這個道統。從某種程度上說,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國的出現,可以說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產生的一件錯誤的事情。洪秀全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他選擇和製造的精神和文化工具的支離破碎不堪一擊所造成的。與洪秀全所倚仗的那些精神旗幟與文化盾牌相比,曾國藩所固守的精神力更強大,更長久,也更牢固。畢竟,這樣的旗幟與盾牌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顯得垂垂老矣,但至少,那種以生吞活剝方式所形成的力量,還不足以對它形成致命的打擊。
1853年1月23日
《晚清大臣曾國藩》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