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紅色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續在北京搞肅反,直到12月病重不能支援為止。
從1956年起,因病不能工作,勉強在病中寫了一個劇本,10月交給了編輯處,同志們提了意見。1957年重寫這部劇本,可是9月份又參加反右鬥爭。整天開會,身體又壞了,因此這個劇本沒有完成。
想到這裡,母親提筆列了一個工作表,向北影廠的林藝和魯軍說明情況。這兩位同志也都認為楊沫沒有出劇本,不該負多大責任。
當時也有人寫大字報,附和廠領導的說法,指責母親拿著國家的工資,不寫劇本,卻給自己寫小說。
這是母親參加革命以來,頭一次在大會上被點名批評。她確實有點想不通,她於是寫了一張小字報貼在北影廠,列舉例項,反駁了對她的指責,以正視聽。
母親對領導的批評相當重視,也相當地牴觸,她認認真真把自己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統計出來,公諸於世,請廣大同事評判。
不久,《青春之歌》的社會反映開始出現,出版社的編輯王仰晨告訴母親,頭一版已經全部銷售一空,馬上要出第二版,加印5萬冊。
在文藝作品必須以工農兵為主角的潮流之中,這部以女性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清新秀氣,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獲得了各方面的好評。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酒吧、歌舞廳、遊藝場,書也出得少,讀書是人們最主要的業餘精神生活,大家都很關注最近出了什麼新書。《青春之歌》問世後立刻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
從3月份,母親就收到了一些群眾來信,《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讀書月報》及###的《宣傳動態》等均有介紹和評論《青春之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肯定和讚揚。
這部書稿所掀起的巨大浪潮已能明顯感到。
4月1日,文化部電影局長王闌西讓人捎信給母親說,你寫了40萬字的小說,並不比寫劇本容易,這也是對黨的貢獻。安撫母親,不要介意北影廠對她的批評。
但神經質的母親能不介意嗎?
4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王世德的評論文章,高度評價《青春之歌》。
4月23日,海默寫信告訴母親,周揚同志在前兩天召開的文學評論工作會上說,最近有三部好作品出現,一是《林海雪原》,一是《紅旗譜》,一是《青春之歌》。
才出版4個月,反響已經極為強烈。
北京大學、北京29中、北京6中、北京石油學院、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河北北京師院等學校紛紛給母親來信,邀請母親與同學們見面。
北京大學團委也給母親發來信,原文如下:
楊沫同志:
您的作品《青春之歌》是目前我校同學最愛讀的好書。大家都搶著讀,大家都在讀,大家都從中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加之書的背景是北京大學,所以同學們又感到特別親切。同學們一再要求和您,敬愛的作者同志見面,請您和大家談談。我們知道您身體不大好,可是同學們的熱情這樣高,要求和您見面的心情這樣迫切,要求即使不能聽您的報告,如來能見見面,談幾句也很滿足。因此,我們派徐佑球同志前來與您面談,希望能得到你讓大家高興的答覆。
11。出版後的影響(2)
此致
敬禮
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
1958年5月26日
共青團北京市委宣傳部也給母親來函說:
據北大團委會同志講,北大同學對《青春之歌》很感興趣,爭先恐後讀,讀了之後就特別希望見一見作者,聽聽作者的講話。我們知道楊沫同志身體不大好,不敢冒昧介紹又感到他們的盛情難卻,尤其是北大同學的要求與別處還有所不同。現在介紹他們去跟楊沫同志當面談一談。如果健康情況允許的話,是否跟北大同學講一次。……
於是,母親分別去了北京大學和第6中學,與大學生、中學生們見了一面。
到6月份,《青春之歌》已印了39萬冊。劉導生和袁鷹都撰寫文章,肯定了《青春之歌》。
群眾來信絡繹不絕。
17歲的天津讀者王世廉來信說,看完書後,對作者有一種孩子想母親似的感情。特向楊沫提出:您作我的好媽媽行嗎?請答應吧。
來信最多的是詢問林道靜、盧嘉川等書中人物是否還活著。
有一個戰士來信表示,一口氣讀了兩遍,迫切想知道林道靜現在什麼地
《母親楊沫有聲書十章》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