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宜春生活散記(2) (第1/2頁)

yhmyzs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宜春生活散記(2) 宜春生活散記·宜春與宜陽 易中生 現在宜春城區有三個級別不一樣的管理機構,既YC市、袁州區、宜陽新區。YC市是地級管理機構,袁州區是縣級管理機構,而宜陽新區並不在六縣三市一區之內,據有關資料介紹,宜陽新區成立於2007年,是YC市政府的正縣級派出機構,與袁州區是同級管理機構。互不隸屬。由此可以看出,它是縣一級功能區,行使著縣一級的管理許可權。 宜陽這個名稱並不是新的,在歷史上用作縣的名稱時間還不短。公元前221年,在漢武帝時候,就成立了宜春縣,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而這之後一直到太康元年(280年)的五百年之間都稱宜春縣,就在這一年,改宜春縣為宜陽縣,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后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復宜春縣,也就是其中有三百多年將宜春縣稱為宜陽縣,同年於宜春縣置袁州,因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 避諱古今都有。如有一個笑話,說一小孩要吃一饅頭,但身邊沒錢,只好叫他爸爸過來付錢,因他爸爸外號就叫饅頭,故小孩又不好說買什麼,只能說,我要吃這個,等他爸爸到身邊,說,吃這個也不知道。這裡用這個代饅頭就是避諱。在古代避諱的地方就更多了,主要有四種,避帝王,如秀才改稱茂才,就是避東漢光武帝劉秀。避長官,如只准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說的就是一州官田登不許百姓說他的名字甚至同音字。避聖賢,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後來姓丘的都不能用這個字,要改成邱。避長輩,如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 就是在我們YC市,高安縣開始時候稱建成縣,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諱,改建成縣為高安縣,也就是現在高安市。 當然現在的宜陽新區的宜陽的取名與古宜陽有沒有關聯,只好去問當事人了。 2019.8.4 宜春生活散記·偏寓與歸屬 易中生 YC市現管轄六縣三市一區,面積.42平方公里。如果以宜春城區為中心畫圓,那麼半徑不到80公里,而在這80公里之內,只有袁州區和萬載縣在內,上高宜豐的部分地方在內,縣城都不在內。其他縣市都遠離宜春城區,最遠的靖安奉新都有200公里左右,其他的都在100公里以上,所以在地裡位置上很難輻射到整個區域。而市外的,以前就是宜春管轄的萍鄉和新餘都在80公里以內。而另一邊,就是省城南昌,所以這些100公里以上的縣市對南昌更熟悉。記得有一次到宜春城區來公幹,一位靖安的同行說,不是這樣的由市裡組織的活動,不要說普通百姓,就是有公務的而很少直接與市裡關聯的,估計一輩子到市裡不過一兩次。我們到省城就是幾十公里,而到市裡有兩百多公里,何況這裡並沒有什麼強項吸引人。 那歷史上是怎樣的情況呢?從隋開皇年間(581)置袁州這個“地級市”開始,儘管州郡府稱呼不同,但一直到清朝,袁州管轄的地方並沒有大的變化,而在現在的YC市地域內同時或先後有多個“地級市”,名稱為袁州瑞州和臨江,也就是現在的宜春高安和樟樹,各朝代名稱和管轄有些許不同,但這些現在的縣市不在一個“地級市”下是事實。 一直到解放,開始現在這YC市區域還分屬南昌分割槽和袁州分割槽,後來南昌單獨劃出後,大部分地方才歸屬袁州管轄,在1959年更名宜春專員公署。宜春畢竟很多朝代都是“地級市”所在地,再當時萍鄉和新餘都在宜春管轄之內,雖然有點偏,但畢竟有這樣兩個相對大的縣支撐著,所以也沒有什麼覺得不妥。後來隨著萍鄉和新餘順帶分宜獨立出去,這偏寓一角就更加突顯出來了。這遠離宜春城區的一些縣市對宜春就越來越沒有歸屬感,所以在新餘1983年7月劃出後,1983年9月安義也轉屬南昌了。這些年,起碼在民間總有某某縣市要轉屬哪個市的說法,甚至以城市群作依據來說區域的調整,儘管是沒有官方依據,但也說明民間對現在的歸屬有不很認同的看法。 與宜春這樣類似的在我們國家也有,最典型的就是BJ,現在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也是偏寓一角,歷史上也有多個朝代為首都,但它不是國之地理中心,也不是做首都時間朝代最多的,但現在成了很多人打破頭要鑽進去的地方,起碼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輻射力,特別是現在交通這樣發達,遠近不是問題。由此看來,宜春城區也應該在這些方面發力,至於政治畢竟是比縣高一級的政府所在地,這沒有必要多說,而經濟絕不是在這些縣市中拔頭籌

《實事追終》 宜春生活散記(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