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清楚,如果劉邦聽信儒生“仁義禮信”之說,他就不會採用張良、韓信“兵不厭詐”之計謀,先燒棧道,再修棧道;更不可能在與項羽訂立“鴻溝停戰之盟”後,違心地接受張良、陳平詭計,背“出爾反爾”之名,乘項羽回師之際突襲楚軍,進而剿滅項羽於垓下。
應能想見,統帥千軍萬馬的劉邦確實有值得驕橫的地方。他親眼目睹了秦皇在自己戰馬下遞上降表,蓋世霸王自刎烏江,諸侯、王公望風而逃。他的確不是靠紙上談兵打下的江山,他有足夠理由迷信神威。他自謂“讀書無用”,坦言“為天下安用腐儒”也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道理。
3。談不上“忠、孝” 二字
談到“仁義禮信”,有人可能會提及在楚漢對峙的滎陽前線,項羽以劉邦老父作為人質來威脅劉邦的那段故事。據《項羽本紀》記載:
三、平民劉邦蒙辱的歷史背景(3)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即滎陽)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這裡說的是,一天楚軍與漢軍又對陣於滎陽前線,項羽在軍前架起一口盛滿開水的大鍋,同時將虜來的劉邦父親劉太公綁縛在高高的瞭望臺上,並窮兇極惡地威脅漢王說:今天你再不馬上放下武器,向我投降,吾立即烹殺劉老太公。面對如此突發變故,劉邦憤怒焦急之餘,立即冷靜機智地回答楚軍道:
吾與項羽俱北面授命於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乃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劉邦是說:他曾與項羽在反秦義軍領袖懷王面前立下誓言,相約結拜為兄弟,共同西征秦都咸陽。於是,接著他鎮定地對項羽說:吾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必定殺害你父親,別忘了分給我一杯羹湯喝。項羽聽後十分惱怒,便想殺掉劉太公。楚軍大將項伯急忙勸止霸王說:
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項伯關於“烹太公”只會加深漢軍對楚軍仇視,“殺之無益”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項羽自然也心中明白,於是他便不再殺劉太公。多數人認為《項羽本紀》所述這段故事,是劉邦“無賴、無義”的顯現,鮮見怒責項羽殘忍者。其實對此事件應從更深層次進行考慮,我們應該看到當時特殊的恐怖危急環境,也應該看到事件的最後結果是值得稱道的。
此外,一般學者對沛公尊敬義帝懷王,曾大張旗鼓地為義帝發喪;而在此處,面對處於危機中的老父親,卻口出“分我一杯羹” 之做法表示不齒或質疑,認為這是劉邦之不孝之舉。如《朝鮮國策》問雲:“漢高祖忍於分羹,而為義帝發喪,豈移孝作忠之道?”對此,清代學者龔煒指出:“分烹、發喪,好歹俱無是心,只是把此心都傾在項王身上,講不到忠孝二字。” ①
的確,回顧楚漢相爭之那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在對待各路義軍名義上的統帥——義帝楚懷王的態度和處理上,較之劉邦,項羽明顯表現了低能弱智和暴虐無情。
在秦朝滅亡後,項羽得意忘形,分封諸侯時便不顧眾怨,迫不及待地拋棄了自己的叔父項梁擁立的義帝懷王,還把他流放到湘水上游的蠻荒之地郴縣(今屬湖南)。更為天下共憤地是,當懷王委屈遵命渡江南行時,項羽又背信棄義,密令部屬將義帝截殺於大江之中。鑄成了項羽政治生涯中的最大失誤。
反觀漢王劉邦,不愧是“能謀善聽”的“寬大長者”。在平定關中、揮兵東向的關鍵時刻,一位82歲的長者董公,建議他“抓住項羽謀殺懷王一事,大造輿論,以爭天下同情”, 董公說:
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董公之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漢王欣然接受其建議,高興地說:“善,非夫子無所聞。”並立即鄭重其事地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 同時派使者奔赴各地,佈告檄文於天下諸侯曰: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三、平民劉邦蒙辱的歷史背景(4)
顯而易見,劉邦及時主動地抓住了這一政治機遇,有聲有色地做足了
《草根皇帝劉邦小說》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