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百一十八章 路軌交通 (第1/3頁)

金哨本無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沒有奎寧的時代,一旦得了瘧疾,患者挺過來的機會實在是鳳毛麟角。面對死亡,換做誰也不能淡定,也只能是自我麻醉了,劉文兵自我麻醉的辦法就是拼命完善自己創制的“流星彈”。

不提劉文兵,另外兩個患了瘧疾的馬奮和唐凱得知劉文兵在琢磨“流星彈“的當口,也一致覺得這種沒事找事的辦法是轉移恐懼的最好麻醉藥。於是兩人也不甘寂寞,也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拿出了“釋放生命中最後一點光和熱”的精神,發誓要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最後的貢獻。

兩人找到了一件值得共同關注的大事,不過相當可笑的是,兩人卻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一開始,唐凱臥病在床,一番胡思亂想,就想到了此行原本是為了修克拉馬路來的,隨即唐凱就想,要是有辦法修一條鐵路那不是最好嘛!

好吧,鐵路好是好,不過的確是太昂貴了,慢說沒錢修鐵路,就算是有錢,哪裡又能買到這麼多鐵呢!更不必說買鐵軌了。

但是,活人總不能被尿憋死不是!唐凱想到了辦法,咱雖然修不起鐵路,但是軌道交通卻是可以試一試的。

唐凱某一次參觀過一次老外舉辦的關於軌道交通曆史的展出,老外也真能收藏,居然收藏了了十七世紀的木質軌道,使得唐凱有幸見識了幾百年前的古董軌道。

木質軌道最早是用在礦山上,為礦山運輸所苦的採礦主,總是在追求最低成本最大產出,因此就有了使用木質軌道運輸礦石的先驅者。

早在16世紀中葉,英國的鋼鐵工業興起,到處都搞採礦。可是,當時礦山的運輸還很落後。鐵礦石全靠馬拉、人背,勞動效率很低。對此,某個心思活泛富有上進心的資本家為了多運鐵礦石,想到了一個法子:他命人從山上向坡下平放兩股圓木,讓中間的距離相同,一根接一根地擺到山下。當裝滿礦石的斗車,順著兩股圓木下滑的時候,山上的人大聲喊叫著:“注意,車下來啦。”山下的人收到礦車,也大聲回答道:車到啦,好!卸掉礦石之後,空車再由騾馬拉上山,於是開始接下來的迴圈。

這就是初期的木頭軌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用上木質軌道,弄上幾輛軌道車,運輸礦石的效率果然大大提升,後來因為木質很不耐磨,於是有人在此基礎上改進,進一步開發出了木質鑲嵌鐵片的軌道。不能不說,人類在與天鬥與地斗的過程中,還是很強悍的。

不過,這還不是最早的路軌交通,最早的路軌交通是古希臘搞出來的。古希臘在公元前就有了路軌交通,古希臘人在石頭上刻上凹槽,砌在城市的大道上,如此,無論是用人力或者馬拉的四輪車就能在路軌上快速通行,不僅速度快,還能保證交通秩序。

木質軌道的缺點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磨損快,一旦磨損之後,安全事故就會接二連三,這是古人已經得出的結論。唐凱認為,比起木質軌道,反倒是古希臘的那種路軌值得一試。

於是唐凱鄭重地跟韓煥章提出,修建克拉馬路完全可以修成古希臘式樣的凹槽路軌,然後呢,東西兩岸的快速交通可以就此開張。

這事兒被馬奮知道了——沒法子不知道,馬奮就住在唐凱的隔壁,原木建築好是好,就是不隔音。馬奮在獲悉唐凱出這個么蛾子的時候,表示了極大的鄙視。

“韓煥章你可千萬不要被唐凱這小子忽悠了,人類歷史上已經證明,建設道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建設瀝青馬路和水泥馬路,另外一個就是建設鐵路,搞那個什麼復古的路軌交通純粹是浪費,是走彎路,走歧路,知道不!有時間的話,就好好地研究一下如何修馬路吧。你看,關於修馬路,我已經將一些想法寫在筆記本上了。”

馬奮擔心自己一死,韓煥章這個沒譜的藝術家說不定就真會去修什麼“希臘路軌”,那隻會壞穿越者的名聲。最好是修瀝青水泥馬路,當然能修鐵路更好,最不濟也要修一條上好的沙石馬路。

韓煥章對馬奮向來有些忌憚,面對馬奮凌厲的目光,韓煥章有點目光遊離。但韓煥章對於一些非主流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嗜好,於是將唐凱修“希臘路軌”的理由結合自己的理解,陳說理由:

“馬導啊,你看,你說的瀝青馬路,現在全世界的瀝青都少得可憐,可以說將將就能用在造船上。至於水泥,唐凱算過一筆賬,水泥馬路,至少得修四米寬吧,二十一世紀的鄉村馬路就是四米寬,還要隔一段距離搞一個駁車的地頭才能讓兩個車駁車。四米寬20公分厚的馬路,一米就是0.8個立方的混凝土,還不算鋼筋,一公里就是800立

《大宋新時代小說》 第二百一十八章 路軌交通(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