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5章 歷史迷霧 (第1/2頁)

落爺孤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全球殖民》更多支援!

“什麼,這皇宮之中還藏有大量銀子,為什麼朕不知道,也沒有人稟告於朕,真真是該殺……楊廷鑑,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下可是把楊廷鑑給難住了,這都是後世書上說的,但楊廷鑑卻無法用這個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知道紫禁城內藏銀的事情,楊廷鑑好歹也是白領出生,這撒謊的本領還是有的,當下楊廷鑑面不改色地說道:

“陛下,這都是微臣的老師和微臣分析出來的,想那魏閹掌管內廷多年,而萬曆爺積攢的財富就這樣憑空消失了,那隻能是魏閹貪墨了這些銀子,微臣估計這些銀子有一部分被魏閹拿回家中了,這部分銀子已經被陛下查抄了。

但是陛下只查抄出魏閹四百多萬兩銀子,其他黨羽三百多萬兩,那哪內廷上千萬兩銀子去了哪裡呢?

唯一的答案就藏在這皇宮之中,因為沒有比這更加安全的地方了。”

這理由也算面前解釋得通,但崇禎已經不去考慮楊廷鑑說的理由,而是一心地想著那上千萬兩銀子的事。

“好,好個魏閹,楊愛卿,你可否為朕把這些銀子找出來?”

“微臣領命,明日微臣就進宮為陛下找銀子,不敢有負朕望。”

魏忠賢被崇禎處死後,崇禎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魏閹財產,另有一部分是去向不明的。

根據清史記載,康熙曾經說過的:“明代天啟年間,於養心殿後窖銀二百萬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棄之黃河”。

那麼這養心殿的窖銀是誰藏的?是明朝的皇帝?這不合羅輯!也沒這個道理!堂堂的大明皇帝一國之君,整個天下都是他的,那用得著把銀子偷偷摸摸藏起來的嗎?何況木匠皇帝根本就不管政事,那麼藏銀子的只能是鉅奸魏忠賢!

吳偉業的《綏寇紀略》有一段話是出自一個宮中的老宦官的描述的:

“後乃知大內之所藏沈沈者,自逆閹大去,其籍守者,見上明察,恐闕而為罪,相戒弗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後來才知道紫禁城所藏的銀子,只有魏忠賢的幾個親信知道,自從魏忠賢被處死後,那些魏忠賢的餘孽,見崇禎皇帝在追查閹黨,怕受到株連,就相互串通,死守秘密。

這指出了魏忠賢在宮中密藏了大量的白銀,由於掌管的內待怕受株連,刻意對崇禎隱瞞。

據《明史》記載:“先帝誅魏忠賢時內待即懷惡意,掌祖宗庫存者,雖國用至窘,皆不以告,至是盡為賊有!”。

這也指出了宮中有大批藏銀,魏忠賢的殘黨出於各種原因而把許多藏銀隱匿了下來。這與《國榷》所說的:“而大內藏金四十餘窖,內監皆畏先帝不以聞”互相印證。

李自成從一片石戰敗後,從北京出逃的時候帶著大約七千萬年白銀,這些錢財是怎麼來的?

《國榷》說:“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十之四、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三。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

毛奇齡在《後鑑錄》中也說:

“(大順軍)進拷索銀七千萬兩,侯傢什三,閹人什四,宮眷什二,估商什一,餘宮中內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賊聲言得自內帑,惡拷索名也。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李自成確實從北京城內掠得7千多萬兩的白銀,但這些白銀全部是出於拷掠富商、勳戚、官僚、宦官而來,大概比例是侯門貴族30%,宦官太監30%,所有的官員大臣20%,商人20%,加起來正好是百分之百。

沒有一點是出於皇宮內帑的,或者至少可以說內帑在其中佔據的比例少到可以忽略不計!那皇宮內帑中金銀的絕對數量有多少呢,一致的說法是內帑無數萬之藏!毛奇齡說的更具體,就是李自成把皇宮裡的所有值錢的器具,甚至“鼎耳門環鈿絲裝嵌,剔剝殆遍”,全部加起來,也“不及十萬”,在他們拷掠得到的財富中千分之一的比例都可能佔不到。

這兩則記錄已經可以清楚地表明,李自成從北京帶走的七千萬兩銀子都是拷索所得,李自成為了掩蓋這些銀子的來路,對外宣稱是從內庫從所得,這就是構陷崇禎為一個愛財如命的昏君罪名。這顯然是李自成欲蓋彌彰的手段而已。

當然,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魏閹會

《全球殖民化程序》 第65章 歷史迷霧(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