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9章 技術底蘊 (第1/2頁)

陸一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科學向民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上智下愚”的治國理念,啟迪民智的想法,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是十分危險的。用孔孟之道、聖人之言束縛文人儒生的思想,讓其皓首窮經,沒時間也沒精力想著反抗。沒有軍師、智囊的農民起義是不會成功的,籠絡讀書人才是長治久安之策,所謂“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 朱標想來,向著近代科學邁進的第一步,還是要遵循封建制度,畢竟他是這種制度最大的受益人。所謂遵循,就是說科技人才還是來源於科舉制度,只不過在文章策論取士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科目,例如天文、曆法、算學甚至雜學技術等,選其優秀者授予技術官職。 然而現階段,朱標縱然身為太子,也沒有能力做太多制度上的改變,上有老子下有群臣,阻力不是沒有。再者說,太子的身份雖然尊貴,卻沒有具體的職責和權力,深究起來還不如一個官吏。 在沒有皇帝明確的旨意之前,太子隨意插手政務是大忌,只能謹小慎微,如履薄冰。要不是剛好魂穿深受皇帝信賴的懿文太子,別說搞改革,能不能保住小命都難說。所以,即便奉旨監國,也不能太過違背上意,得需慢慢經營,待到君臨天下。 不過,在具體技術上搞些超前的設計還是可行的。要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生產力才是根本。生產工具的發展,從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推動了社會形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 不過在眼下,生產力的發展就要著重在力字上了。最早的生產依靠人力、畜力,可生物體畢竟體力有限,而且必須得休息,不能連續工作,後來發展到借用水力,雖然可以不間斷,但是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 直到蒸汽機的出現,才擺脫了生物體的疲勞以及自然環境的限制,只要有燃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工作,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輸出大小不同的力,實現了動力自動化、機械化,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發明的蒸汽機,要想在十四世紀的明代實現,四百年的時間累積和技術發展所形成的代溝似乎難以跨越。其實不然,只要知道蒸汽機的運作原理,就不難發現,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其一鍋爐,產生水蒸氣,其二雙向活塞,實現直線往復運動,其三,曲柄連桿,將直線往復運動轉變為圓周運動。 這三項技術中,鍋爐一項沒有太大難度,燒開水而已。第二、三兩項,明代之前我國已經完成了技術積累——風箱和水排。漢代為了提高冶鐵熔爐的溫度,發明了水排。人們很早就發現,向爐內鼓風可以讓火勢變猛,用一個帶口的皮囊充滿空氣,壓縮皮囊便可在出口處獲得氣流。 一開始是用人來推拉皮囊,後來用馬屁,這都存在體力限制,再後面就有了水排。流水驅動轉輪進行圓周運動,再透過曲柄連桿機構連線到皮囊上,就實現了推拉運動,鼓風效率提高數倍。 而風箱的出現相對較晚,要到北宋的時候。它的作用不必贅言,我國直到現代還有在用,最大的特點是雙向做功。上面提到的水排,只有在皮囊壓縮的時候才能吹氣,而風箱則可以在拉桿的推拉過程都出風,理論上提高了一倍的效率,這得益於單向閥,即氣體只能單向透過的閥門。 單向閥其實不是什麼神奇的黑科技,只是一個單邊轉軸的小蓋板,裝在氣孔處。若單向閥裝在氣孔外側,那麼外面的氣體的壓力使得小蓋板緊貼氣孔,氣體無法進入,而裡面的氣體則可以在體積壓縮、壓強增大時衝開閥門排出。 有了風箱和水排,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解決了蒸汽機的第二、三項技術,再連線上鍋爐,原始蒸汽機就大功告成了。還有幾點細節需要注意,譬如利用轉動實現進氣出氣口的切換,進氣以及排氣管道的密封,廢氣的冷凝回流再利用等等。 既是如此,沒有技術上的絕對壁壘,為何我國沒有先於大規模使用蒸汽機呢?這就是需求問題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商品需求,使得人們想法設法地提高生產力,而我國明清時期即便有些資本主義萌芽,卻沒有太大作用。市場沒有需要,就沒有動力。 “這麼一想,造出蒸汽機也不難,難得是達到實用的水平。抽空畫了示意圖,先安排人搞一個原理樣機,後面的就靠我大明的科學家們了。既然市場沒有需要,只能用行政力量來推進了。”朱標興奮地自言自語道。 幾個月的時間轉眼而過,這段時間常秀除了妊娠嘔吐以外,沒有其他不適,經過太醫院的診斷,居然斷定是男孩兒。朱元璋聞之頗為高興,嫡子嫡孫,大明朝後繼有人,特賜名雄英。此時,朱元璋還沒給子孫後代定子排輩,所以才出現了這個特例。 這期間,有幾件外交上的事情,讓朱標上了心。原本朱元璋登基稱帝時,就派遣使臣前往四夷諸國,告訴他們華夏易主,如今已是朱家的天下。各國也陸續派人上表進貢,以示臣服

《重生大明朱標死而復生》 第89章 技術底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