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2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事安排很快就出來了。張春看了看,只是把張霖越改到石女村,石女村受攻擊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石女村要有支援能力和攻擊能力,小鳳坡的壯勞力中也要抽調一部分年紀小,學習能力強的年輕人回來補充石女村的民兵。張霖越是個善於攻擊,而不是善於防守的人,放在小鳳坡可能會壓制他的能力。

陳繼祖不同,陳繼祖各方面都不突出,是最早調出護衛隊的一個,但是好在組織能力強,工作細緻,又協助張揚主持過紡織廠,養殖場和前李村的工作,將來小鳳坡是要開煤礦的。所以放他在那裡表面上看起來不如在南張街重要,但是小鳳坡遠離張家堡,只有他能夠把局勢穩定下來。顧明放手小鳳坡以後,那裡已經有不穩定的趨勢了。

採石村的情況和小鳳坡類似,但是環境破壞嚴重,開墾難度大,全是在石頭縫裡中莊稼。張安是水稻組的組長,和村民打交道最多,善於溝通,負責過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棉花種植工作,時間還不短,如果說有誰實際種植經驗多的話,他是最厲害的一個。石女山相對安全,他去合適。

本來南街村搬遷到沙洲上後,人口眾多,種植面積大,除了水稻,還有藕田,是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離農學堂近啊,南張街商業有新民商行代管著,所以張安雖然經驗不足,小夥子還年輕,放在那裡出了事,王自立他們補救也還來得及。

其他的,河南人對於沙洲頗為眼紅,要求搬到沙洲去。所以河南村和後李村就不存在了。那裡相對封閉環境的水稻地,剛好給水稻組保留一些特殊的稻種。

村民撤離後,那裡成了農學院的研究基地。

前李村分成了三個獨立的廠子。紡織廠,農場,養殖場。養殖場搬到了綠源山養殖場,除了綠源山養殖場以前的一百多員工以外,原來後李村和竹皮下村有家有室的人都搬到那裡去了。這些人對綠源山養殖場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當然還有裡面劉光利的機械廠鎮著。

前李村就只剩下了農場和紡織廠,農場的單身漢們是和紡織廠的女工卯上了,成為張家的工人能夠拉近和女工們的差距,雖然一個是工人,一個是農場工人,嘿嘿,其實就是農民。

棉油廠的裝置經過精工組幾年的改造,生產線已經比較完備,並且實現半機械化,之所以是半機械化,是因為電力不夠,渦輪發電機成了最大的瓶頸。這也是精工組和化工組最近比較焦躁的原因。化工組分離出了棉酚,衛生所的棉酚對精子殺傷作用的實驗報告寄到《科學世界》,刊登出來後引起了騷動,不過不知道是誰有這麼大的能量,居然壓制住了局勢不說,還能讓這樣一篇重要論文無聲無息。

很快一些大型的棉油廠開始生產精製棉油,雖然沒有張家棉油廠這麼精緻,但是也差不了多少。精製棉油簡單,但是副產品才是制勝的法寶,化工組對於皂腳的運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說起來他們的夢想已經變成了如何製造威力更加大的彈藥。

精工組和窯口的師傅在紫林新廠址改造了窯口和爐子。最新的爐子體積很小,鼓風機的運用,使這個小爐子裡能夠燒出玻璃。這讓燒了半輩子窯的老師傅乾脆退居二線養老。窯口現在成了陶瓷和玻璃的天下,年輕人的天下,只是他們好像成天都在為化工組設計的奇奇怪怪的器具而頭疼。

電不是沒有,北廣河口的水車被精工組幾經改造,水力驅動的發電機已經成熟。不過發出來的電,近在咫尺的精工組都沒搶到,牽到實驗樓去了。農學院的沼氣發生站的發電機是蒸汽發電機,效果不是太好,但是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學院的熱水是常年供應。張家堡時女權世界,精工組一幫小男子漢搶不過,幾個老師傅躲在一旁看笑話。這事讓精工組和醫學堂農學堂的關係驟增,電是他們的第二夢想。要說有活力,精工組是最有活力的一幫人。其他組都是水磨功夫。

二十多個聘書發下去,總算安心了一些。就等著這些人組織編寫方案和計劃了。

民冊的編寫很順利,各家都有專門的師爺負責這件事。實際戶數比戊戌年最後一次迴圈民冊少了三分之一,這還是算上了張家新增的戶數。十年,十年都沒有恢復過來。有趣的是,百民巷的戶數沒少,還多了幾十戶。三次匪患,土匪都沒動百民巷。從副單的結果看,所有的大戶人家的人口都增多了,包括張春自己。而自耕農,僱農和佃戶損失慘重,十不存一。雲龍鎮的總人口從三萬多人,減少到了一萬四千多人。損失過半。

這就是張春說的土地和人口兼併。如果不是詳細資料,還不會變的如此觸目驚心。顧明看

《農業中的增甜劑有哪些》 第3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