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稱邏輯,透過理清、最佳化不同邏輯的內部結構與相互關係,最佳化人的思維結構。 ?
中庸是和諧的思維結構。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結構的前提。在和諧社會中,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天人合一”的橋樑,吸收西方抽象哲學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中庸的對稱思維結構將演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並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
中庸是和諧社會的思維框架。只有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才能建立和諧的理論結構、行為結構、實踐結構、社會結構,才能建構和諧社會、和諧經濟、可再生經濟,才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2005 12 18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5節:無為而治非消極遁世(1)
第一章 中庸:無為而治非消極遁世
如果你不能順潮流而動,那麼你至少不能逆潮流而動,這樣也可立於不敗之地。而且這種處世策略在有的時候也不賴。比如我們遇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常常採取“隨大流”的辦法,就不失為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歷史上,有的政治家就奉行這種“無為”的辦法治理國家,居然效果還不錯。所以,無為並不等於消極,無為而治並非消極遁世。無為不是消極無為,而是積極無為。
無可無不可
孔子看見麟而悲嘆它的窮困,感嘆天下沒有了解它的人,他的弟子子貢在旁邊,感到奇怪,就詢問原因。孔子回答說:“不怨恨天,也不責怪人,躬身求學然後才能上達,瞭解我的人難道只有這個天嗎?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體,伯夷、叔齊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就說柳下惠魯少連,降低志向侮辱自身,伯夷、叔齊歸隱後,行為清白,放棄權位。我就與他們不同,我是無可無不可。”這就是人們說孔子的成就所以大的方面,在於他這個“無可無不可”的心量。?
孟子回答公孫丑詢問伯夷、伊尹、孔子時,說:“他們的處世之道不一樣。不是他們認可的君主不服侍,不是他們認可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伯夷就是這樣的人。什麼樣的君主都服侍,什麼樣的百姓也使喚,天下太平也做官,天下混亂同樣做官,伊尹就是這樣的人。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辭退就辭退,能夠長期做就長期做,說馬上辭去就馬上辭去,孔子就是這樣的人。”而孔子不是伯夷、伊尹能趕得上的,孔子對人們來說是趕不上的人,就是他的無可無不可。?
能做到這點,就要看他的胸懷,尤其還要看他的器量,絕不是唯唯喏喏,模稜兩可的無可無不可。有很多的領導人物,總是好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計劃走著自己的套路,憑著自己獨特天賦,經常牽著歷史的命運跟著自己的套路走,可是到頭來,都歸於失敗了。即使能偶爾成功,也有一半成就夭折在他前途發展中的搖籃裡。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雖然也抱著那種“有可有不可”的態度,而沒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在我國的歷史上,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代表前一類的人物,漢高祖劉邦可以說是代表後一類的人物。試想項羽如果能聽進范增的勸言,不是那樣固執己見、好大自恃、剛愎自用,成敗之數,即使在鴻門宴上殺掉漢王,天下也不可逆轉。劉邦對待一切事情,雖決定在自己,卻能廣博地聽取大眾的意見,尤其是蕭何、張良的意見,幾乎是百依百從。當蕭何想拜韓信為大將時,劉邦本意認為不可,經蕭何力言勸說又無不可。當淮陰侯韓信想封王時,劉邦怒形於色,本意認為不可,得到張良的示意後,又無不可。這種對人豁達的胸懷與對事毫不拘泥的態度,就是他大有成就的方面。?
前史記載說,馬援歸於右隴,隗囂問到東方的事,馬援說:“皇上才明勇略,無人所及,並且能開心見誠,無所隱瞞,豁達又多大節,與高祖大略相同。博覽經學,文辯政事,前世無人可比。”隗囂說:“你說高祖怎麼樣?”馬援說:“光武帝趕不上高祖!高祖無可無不可。現在皇上喜歡官事,動節度,又喜歡喝酒。”他所說的趕不上,就在於無可無不可,能夠這樣,才顯得他的浩大廣博,才顯得他的平易寬簡,才顯得他的太虛無際、無朕而無人可及。?
堯、舜、禹、湯、文、武,雖然是歷代的聖君,可對待一切事物,都是以這種態度來處理,所以能集合許多賢人哲士、英雄豪傑的智力睿力勇力作為一己之力,集合許多聖明高深的見解為一己之見解,這樣的人自然比
《中庸的解釋》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