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次協同作戰 (第1/4頁)

井底之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啟三年四月中旬,草原上傳來訊息稱,恭順汗正在兼併各個小部落,特別是曾經背叛了恭順汗的外喀爾喀諸部落,他們遭到了恭順汗最嚴厲的懲處。不過恭順汗是個志大才疏之輩,僅僅從四月份的變化來看,皇帝就對這個盟友喪失了信心。

其一,草原上正在發生的戰事並非恭順汗依照情報共享的盟約呈送到京城的。而是關外的明朝駐軍自己打探到的。也就是說恭順汗目光短淺,他自以為熬過了不久前的嚴冬,就萬事大吉,再也不需要仰人鼻息,故此將來自京城的號令束之高閣,乃至嗤之以鼻。明帝國給予這個可汗用以過冬的糧食跟布匹,算是打了水漂,恭順汗壓根沒打算履行盟約上的任意一條。並且他心安理得,因為明國高層對於跟他的聯盟也沒敢大肆宣揚,更沒有留下證據,所以明國這次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假如說輕率的終結了同明帝國的軍事聯盟,僅僅說明恭順汗在軍事外交上沒有遠見的話,那麼對喀爾喀諸部落毫無憐憫的報復性征伐,也暴露了恭順汗狹隘的政治氣度。他們本是同文同種,都是草原的子民,但恭順汗顯然對一年多前的背叛耿耿於懷,他血腥的擊敗了喀爾喀諸部落,並且實行了鐵腕的統治策略,將塞外眾多肥美的草場據為己有,把戰俘充作奴隸,將諸部落的貴族砍頭的砍頭,流放的流放。

草原上被恭順汗鬧的天怒人怨,各部對於恭順汗及察哈爾部落的統治也是怨聲載道。萬曆朝的時候,明帝國邊軍戰力強大,塞外各部落無不唯明廷旨意馬首是瞻,但現如今明帝國對草原上的控制力極大的衰減,飽受欺凌之苦的喀爾喀諸部落難以尋求明廷的斡旋跟庇護。便只好求助於明廷之外的強大勢力:金國及u科爾沁部落。

努爾哈赤的金國政權異軍突起,打敗了明帝國的軍隊及塞外草原人的各路人馬,儼然已經成了東北亞的最強霸主,許多草原部落攝於金國政權的強勢,不得不俯首稱臣,捐輸牛羊。所以無論是從名份上還是情份上,他們都有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也說服金國人幫助他們對付恭順汗。

另外一個就是科爾沁部落。科爾沁部落坐擁的草場大概就在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一帶,那裡水草豐美,是個罕見的富饒之地。再加上這裡偏安一隅,遠離戰亂之地,故而科爾沁部落並未遭受戰亂之苦,在塞外諸部落中屬於最富庶的,人丁也最多的一個。

在當下各部落或遭受天災,或經歷人禍的背景下,科爾沁部落的影響在塞外越發的舉足輕重。是以許多不願意求助金國,始終認為金國乃外族人的部落權貴,便遠赴科爾沁部落,尋求幫助。

雖然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妥,有著這樣活著那樣的隱患,但從嚴冬與慘敗中走出來的恭順汗及察哈爾部落的確迅速擊敗了塞外的諸部落,並統一了那裡的草場跟牧民。

元帝國收縮回塞北草原以後,經過明帝國多年以來堅持不懈的打擊,以及元帝國內部的權力爭鬥,最終完整的元帝國分崩離析,逐漸演變成兩個大的政權及部落,一個名叫韃靼,另一個叫瓦剌。這兩個政權曾交替輝煌過一段時間,乃至重新統一了草原,但輝煌總是一閃而逝,跟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域外不同,遊牧政權的威脅主要是因為其內部隱患的愈演愈烈,因為文明程度不高,各項制度泛善可陳,以致於遊牧政權內部的分裂性要遠遠高於中原王朝。無論是韃靼還是瓦剌最終都消亡了,但他們中任何一支的消亡都不是明帝國直接促成的,更多的是源於他們內部權力繼承出了大問題。

經過韃靼及瓦剌時代後的u政權就更加一盤散沙了。從統一的元帝國或北元政權,再到韃靼及瓦剌兩個足以跟明帝國抗衡的強大部落,再到一盤散沙的草原諸部落,u人的勢力一直在衰落。

到了天啟朝的時候,u人的勢力大概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分佈在廣袤的漠北草原上。一部分叫做內喀爾喀諸部落,主要聚居在唐努烏梁海一帶,也即外蒙古一帶,這支u部落人口稀少,經濟落後,跟明帝國不接壤,也沒有任何衝突。第二部分聚居在河套地區、青海地區,叫做土爾扈特部落,這是一支隸屬於韃靼部落的u部落,後來韃靼部落衰落後,在俺答汗的率領下土爾扈特部落曾一度十分強盛,也正是因為俺答汗的強勢,致使原來棲息於此的黃金家族的嫡系部落被迫東遷,來到了大興安嶺腳下。這支被迫東遷的部落就是第三個部分,也即是察哈爾部落。

所以說恭順汗乃是根正苗紅的“u大汗”,他也一直已u正統自居,自幼以恢復元帝國的強盛局面為己任。現如今在天啟三年上半年,他

《天啟帝君種族值》 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次協同作戰(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