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倒閉具有傳染性:一家倒閉了,其他銀行的儲戶就會恐慌,一般也會去搶兌,想在銀行倒閉之前把自己的存款取出來。

1930年12月11日,著名的美國銀行倒閉了。這引發了對其他銀行的搶兌風潮,美國各地數百家銀行不是倒閉就是瀕臨倒閉。美聯儲本來是能夠透過向急需現金的銀行借款來減緩甚至制止這個危機的。可是,它坐視搶兌持續,眼看著數百家銀行破產。到1932年,美國的貨幣數量在三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些錢,如同不能歸還的貸款一樣,就這樣消失了。隨著銀行的倒閉,它們的資產也消失了。美聯儲系統的許多顧問督促美聯儲進行干預,但他們的建議沒被採納。本來是為了預防銀行危機而設立的美聯儲,反而助長了危機。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 是什麼引發了大蕭條?(3)

大蕭條的原因很複雜,上述三個原因雖不能解釋一切,但很能說明問題。它們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的銀行會陷入危機、股市會下跌、出口會銳減、生意夥伴會生氣、美國人對國債的可靠性會產生疑問,以及關鍵行業如汽車製造業會垮塌。此外,所有這三個原因都跟政府有關,而非跟自由市場有關。戰爭債務、高關稅和失效的貨幣管理體系,全都是由於政府的愚蠢所致。

30年代的知識界的確流行過一種說法,那就是大蕭條是自由市場制度所致。這種說法現在已經被擯棄。前面簡述過的消費不足論也承認,20世紀20年代是工業增長的十年。但這種說法指出,經濟繁榮之成果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差距加大。而梅隆和柯立芝倡導的稅收減免政策使得更多的錢流向富人,更是加劇了這種階級分化。由於美國的中產階級享受不到經濟繁榮的好處,許多人買不起本國所生產的東西。因此,很快就出現了生產過剩,產品太多而購買者太少。其不可避免的結局就是大蕭條。細緻的政府計劃和管制才是應對的良策。勞倫斯·W。裡德,“大蕭條的大神話”,麥金娜公共政策中心,2005;加里·迪安·貝斯特,《祈求於靈丹妙藥:新政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新澤西新不倫瑞克:變革出版社,2005);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保衛*的鬥爭》

表面看來,消費不足論似乎的確也有些證據。許多企業家之所以成了百萬富翁,梅隆的減稅政策是一個原因。十年間,農民的產出的確過剩了,大蕭條襲來時,美國未售出的汽車、電冰箱和電話也堆積如山。但是,僅憑這些零散的數字是無法支撐起一個理論的,這就好比在沒有雞蛋時僅憑白汁沙司和一撮糖怎麼也不會做出蛋奶酥一樣。對消費不足論來說也如此,該理論缺少統計數字的支援。

消費不足論要想立住腳,就必須能夠肯定地回答如下問題。首先,在20世紀20年代,富人們真的拿走了國民收入中極高的份額了嗎?其次,僱員們從企業收入中得到的份額真的偏少嗎?再次,20年代後期國民生產總值中消費支出的比例,真的比20年代前期要少嗎?我們看看歷史資料就會發現,所有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第一,1921年時,5%的美國人創造了的國民收入;1929年,5%的富人創造了國民收入的。的確,這個數字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大。第二,1900年到1920年,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是,1920年到1929年間這個數字也是。十年間,企業的利潤率沒有增加,但20年代僱員所得的工資實際上由企業利潤的55%增加到了60%。換句話說,20年代僱員從企業利潤中拿到的,遠遠超過以往。第三,消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沒有下跌,實際上還從1920年的68%上升到了1927、1928和1929年的75%。托馬斯·B。席爾弗,《柯立芝與歷史學家》。

準確地講,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購買的收音機、電話、汽車、吸塵器和冰箱越來越多。與其說那個十年是消費不足,不如說是消費過度。需求超過了供給。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彼特·特明的話說就是:“在現代宏觀經濟的研究中,所謂消費不足的概念已然被拋棄了。”他對此作了簡要的說明:“消費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在20世紀20年代並沒有下降。因此,說那個十年是消費不足的十年,完全沒有根據。”彼特·特明,《是貨幣的力量導致了大蕭條嗎?》(紐約:諾頓出版社,1976),第4、32頁;彼特·特明,《大蕭條的教訓》。。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是什麼引發了大蕭條?(4)

對消費不足的分析很重要,因為當時急於找到恢

《羅斯福新政的作用》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