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羅馬”商人多半是希臘人和敘利亞人,他們不僅進行這樣的旅行,有些人還永久地在印度各城市安居下來;這已為印度的文獻資料所證實。“羅馬”商人隨身攜帶的主要是金幣,此外還有玻璃、

銅、錫、亞麻布和羊毛織品等,用來換取胡椒及其他香料、棉紡織品、寶石和他們最需要的。經由陸上絲綢之路運至印度諸港口的中國絲織品。有幾個更富有冒險精神的“羅馬”商人,即他們時代的馬可波羅,還進一步東越印度,於公元2世紀和3世紀到達緬甸、馬來亞、蘇門答臘,然後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河內,進而終於和中國取得了直接聯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聲稱自己是羅馬的官方使者。這種欺騙,漢朝廷無疑是能察覺的,因為他們帶來的帝國“禮物”僅僅是一些早已由商人買來過的、附近東南亞的產品。不過,奉獻“貢品”這一行為本身頗討中國人喜歡,因而,中國人很可能就允許這些西方人裝載可致厚利的絲織品而歸。

羅馬帝國與漢帝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似乎預示著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人們也許會以為,在公元3世紀和4世紀時,歐亞大陸周圍諸海上的貿易量會空前增加。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因為這時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內部動亂迭起,外部遭到了蠻族進攻。不過,雖然埃及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在2世紀以後衰落下去了,但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並未因此受挫。在羅馬和中國因陷於困境而軟弱無能時,印度情況正相反,在笈多王朝(公元320-647年)統治下,正達到極盛階段。印度文明也如同第九章中將提到的,這時進入了全盛時期,並對鄰近地區和國家產生著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對北疆以北地區的影響主要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對孟加拉灣對岸東南地區的影響則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見下一節)。

對古代遺蹟的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和東南亞的交往從遠古時代就已開始。公元一世紀時,由於受香料和礦物資源的吸引,前往東南亞諸島嶼和沿海地區的印度商人愈來愈多,兩地之間的交往也愈來愈廣泛。當時的印度文獻常提到商人們航海到黃金之地——蘇瓦那拜赫米的事,說那地方的人比較原始,主要靠種稻為生,沒有複雜的政治組織或較為高階的文化傳統:因而,當印度商人和冒險者要與當地的首戶通婚,在那裡傳播印度宗教和習俗,並強行控制他們的經濟時,也比較容易做到。這種大好機遇不僅招引來許多商人,也吸引了印度的婆羅門和武士們;結果,印度文化被大規模地移植到東南亞諸島嶼和大陸上,並有許多印度王國在那裡建立。

這一印度化的過程並沒有深深地滲透基層。在通常情況下;被印度化的主要是那些受外來移民影響的當地首戶;一般村民們除了須交納新王國統治者強徵的苛捐雜稅外,他們的生活仍一如以往,沒有多大變化。雖然印度的影響有點兒表面化,但範圍極其廣泛。從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開始,到公元4世紀時,印度人已在遠離印度的婆羅洲和中南半島站穩腳跟。開始時,那些島國很先選但將近公元三世紀末時,也許是海盜活動日漸猖撅的緣故,它們落後了。力量中心轉移到了印度移民可以沿著經馬來半島到中南半島的陸路而進入的大陸。

於是,在相當於今日柬埔寨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印度王國——坎布賈王國。當時的中國人稱它為扶南,他們留下的有關這一王國的記載清楚地反映了它的印度特徵。記載中說:“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成員有1000多個。人們奉行他們的教義,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許多婆羅門成員因此在那裡居留下來。他們日夜攻讀宗教經典。……他們用青銅製作神像。那些有兩張臉的神像,都有四條胳膊;有四張瞼的神像,都有八條胳膊。每隻手上都拿著一些東西。”

以上所述,可說明東南亞大印度的性質。顯然,大印度的情況與早數世紀希臘人在地中海區域的擴張頗為相似。都是先由商人和拓居者在遼闊的海岸地區設立據點,然後將本國的制度移植到那裡。不過,當地居民既沒有全部希臘化,也沒有全部印度化;最終,倒是那些殖民地全被同化,僅留下了一些地理名稱和建築物遺址作為緬懷往昔事業的紀念品。對於歐亞地區的歷史來說,大希臘和大印度的意義在於它們為擴充套件文明的疆域作出了貢獻:前者將文明從巴爾幹山脈南部擴充套件到直布羅陀海峽和俄國南部;後者將文明從印度南部擴充套件到婆羅洲和中南半島。

就陸上貿易而論,其盛衰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秩序和治安的維護狀況。當大部分陸路處於國家當局強有力的控制下時,貿易就繁榮;反之,當社會

《全球通史為什麼以1500年為分界線》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